從秦漢時代起,雅家埂便是“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過去,就是這100多里的山路,負(fù)重而行的背夫,體強(qiáng)者要走兩天,體弱者需走3天。據(jù)史料記載,在漢朝 茶、鹽換馬每年數(shù)千匹,最多一年換馬13000多匹。內(nèi)地則以茶換藏區(qū)的金、銀、羊毛、獸皮、牛皮,以及蟲草、貝母、鹿茸、麝香等名貴藥材。1706年 瀘定橋建成后,清廷撥銀子從瀘定冷磧佛耳巖起,新鑿?fù)ㄒ粭l到打箭爐的通道,走新路要比走雅家埂日程縮短3天左右,且避過了雅家埂冬春積雪滴水成冰險 段。解放后,修通了川藏公路(成都至拉薩),后又相繼修通了瀘—石(瀘定—石棉)公路、德—興(德威鄉(xiāng)至新興鄉(xiāng))公路,人們到康定都選走公路坐車,雅家埂 古道漸漸被冷落。山上河谷十余家客棧的主人都搬到山下新興、磨西定居,雅家埂古道也就成了露天大壩山谷中的“古董”,它漸漸地疏于人們的腳步。傍山靠河的 古道,早被叢林藤蔓遮掩。早年背夫們丁字拐鐵尖在石板上拄下的凹槽填滿了泥沙。半坡山梁上的古道,被野草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