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努克古城
古城始建于元明時期。成吉思汗征服中亞后,把它劃給二兒子察合臺管理。1292年,它成為察合臺的兒子、阿魯忽王的領地,稱“葉爾欽”城。17世紀70年代,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在伊犁河谷不斷發(fā)展、日趨強盛之后,把首府遷到伊犁,海努克古城成了準噶爾汗國的都城。18世紀初,他們又從西藏掠取大量金銀、神器、佛像,然后在伊犁河南岸建海努克廟、北岸建固勒扎廟予以安放供奉,成為當時蒙古人崇拜的圣地。今天,古城外城已經(jīng)毀壞,內(nèi)城長方形的城垣還保留。古城內(nèi)的海努克廟,即銀頂寺,與伊寧市的金頂寺隔河相望,與金頂寺同時建造,但藏傳佛教以白色為最高貴,因此規(guī)模更勝于后者。海努克蒙古語的意思是“牦?!保瑩?jù)說寺廟屋頂是牦牛角裝飾而得名。銀頂寺與金頂寺同時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在的遺址只能看到殘磚廢瓦.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