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市北18公里伯什克然木河南岸的峭壁上。為古佛教洞窟遺址。據(jù)考證,開鑿于東漢末期,是目前所知我國西部保存下來的最古一處洞窟,也是古代疏勒地區(qū)僅存的一處佛教遺跡,異常珍貴。因河岸陡峭,距地面20米左右,難于登臨,維吾爾人稱為“玉舒布爾杭”,即3個佛教洞窟之意。
洞口均呈長方形,中間的洞口稍大,高2.25米,寬2米。三洞均分前后二室,前室長寬各4米,高約2.5米,后室較??;約為前室的一半。前后二室均為縱卷頂式。中間洞窟,因清代重修,壁畫未能保存下來,僅后室正中尚存一石胎釋迦牟尼坐像。西側(cè)的石窟,石質(zhì)外露,壁上鑿痕縱橫,空無一物,似為一尚未竣工的洞窟。唯東側(cè)的石窟保存有珍貴壁畫和藻井。洞壁四周畫滿大小不同的佛像,約70多幅。洞窟頂部藻井為一蓮花,四周各繪有高50厘米的坐佛。內(nèi)一坐佛,身披以方格形圖案組成的袈裟,由寶藍(lán)和赭石色相間繪成。這種服飾為早期壁畫所僅有。后室繪有一立佛畫像,造型優(yōu)美。佛像上身袒露,下半身為綠、藍(lán)、紅三色相間的橫紋所繪成,在佛教畫像中頗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