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小三峽”景區(qū)全長12公里,包括鱉靈峽、明月峽、九龍峽、九龍灘、九龍長湖等景點。 毗河、中河、北河三江在趙鎮(zhèn)匯合后,向東南流,切開龍泉山,形成金堂峽,今又名沱江小三峽。金堂峽包括鱉靈峽、明月峽、九龍峽三個小峽。從趙鎮(zhèn)乘船東下,穿韓灘橋,過蟠龍山,經(jīng)星星灘、獅子沱后,群山高矗,絕壁峭然,進入了鱉靈峽。 鱉靈峽相傳為古蜀王望帝之相鱉靈所鑿。峽內(nèi)舊有鱉靈跡和鱉靈灣遺址。全長0.8公里,寬不足100米,又名金灌口,俗稱葫蘆口。船行其中,如墜谷底。進峽處水中有“金龍船”,江左岸有“仙女墳”。船在峽內(nèi)穿行,頗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感,到了三皇廟,卻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廟址地勢開闊,面江而立。廟中塑有鱉靈和宋末殉國名將李大全以及妙應真人等像,是過去行舟人殺牲敬香的地方。 明月峽長6公里,因江流環(huán)繞云頂諸山,迂回似月而得名。峽中仰視,左有龍寶山、炮臺山;右有大小云頂山,夾江對峙,形勢各異。兩岸遍栽柑橘,宛如翠橘長廊。春天,橘花怒放;秋天,碩果滿枝。昔日峽中三皇灘、走馬灘、蛤蟆灘、半邊灘等,水流湍急,濤聲隆隆。船行灘中,時而被托上波峰,時而又跌進浪谷,浪花時時撲進船艙,激湍陣陣撞擊船底,一瀉千里。 九龍峽長1公里,兩岸山坡高200多米,裸露9條灰色巖石,從北岸沿山而下,穿江而過,又從南岸爬上山巔,被稱為“九龍過江”。1988年9月,九龍峽出口處新建了1處集發(fā)電、航運、灌溉、旅游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泄水后灘峽依然,閘水發(fā)電時,則又阻為一個長10多公里、蓄水3600多萬立方米的人工長湖。形成清流繞山、湖映山光之美景。 乘船蕩舟,觀賞兩岸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平靜的湖水,迷人的倒影,是人們游覽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