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民族風味濃郁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福寶古鎮(zhèn),位于四川合江縣蒲江河畔,是進入國家級佛寶風景名勝區(qū)的門戶。古鎮(zhèn)始建于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已“積眾數(shù)百家,可為巨鎮(zhèn)”,成為大漕河流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古鎮(zhèn)高低起伏,形態(tài)多姿,三水相匯,五橋相通,四周青山疊翠,沿河兩岸綠竹搖風。
爬上鎮(zhèn)外北面的山腰,于煙雨蒙蒙的晨霧中遠遠望去,古鎮(zhèn)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屋宇千姿百態(tài),排排吊腳木樓錯落有致,隨山勢起伏。小街寬處七八米,窄處僅一米半左右,全部系青石板鋪就,石階起起落落,蜿蜒伸向前方。不時見撐傘的行人在石梯間上上下下,朦朧間呈現(xiàn)出一幅幅雨中小鎮(zhèn)的詩意畫面。
據(jù)當?shù)厝私榻B,建鎮(zhèn)時因交通極不方便,謀生艱難,故以廟宇興場,得以取名佛保場。后因在一次大火后重建,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徑七尺的鵝卵石,后改名為佛寶新場。解放后更名為福寶場。福寶古鎮(zhèn)依山而建,保存完好。其中的回龍街是全鎮(zhèn)現(xiàn)保存最完整的一條古街。沿回龍橋而上,在大青石鋪成的街道兩旁,民房一間靠一間,大小不一,形成九龍巷、劉家巷、包青巷、柴市巷、雞市巷等5條巷道,街道全長450米,是當時最熱鬧的繁華地段,并有回龍橋、三宮八廟、惜字亭等古建筑掩映其中。
回龍橋建于道光二十年,全長25米,橋面寬4米,拱高6米。橋的中央部位鐫雕有一條龍,雄跨于白色溪上。橋面全用大青石鋪就,欄桿是大青石雕刻而成的歇山式房頂式樣。該橋是當時福寶大漕河唯一的一座石拱橋,可惜而今橋欄大部分已經(jīng)拆除,兩旁建起了門面,開成了店鋪,橋面宛然已成街面。
福寶古鎮(zhèn)的三宮八廟,即:清源宮、萬壽宮、天后宮,五祖廟、土地廟、張爺廟、禹王廟、火神廟、燈棚、王爺廟、觀音廟。它們布局合理,且格局基本完好,大都設有戲樓、廂樓、天井、板壁,框架穿隼,雕梁畫棟。除王爺廟、燈棚、觀音廟未在回龍街外,其余的廟宇占了回龍街的2/5。
惜字亭位于一棵大黃角樹下,該亭雖不宏大壯觀,但于濃蔭下也頗顯古樸。惜字亭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共六層八方,仿八卦圖型,高8米,每層每方都刻有深浮雕圖案,且不相同,是“天后宮”燒錢化紙的地方,所以又叫“字庫”,俗稱“化錢爐”。
由于所處地理位置較偏僻,古鎮(zhèn)顯得有些冷清,但整體保存比較完好,風貌依舊。最令人傾心的是,偌大一座古鎮(zhèn)顯得那么古樸、清幽,絲毫沒有嘈雜的氣息。在小鎮(zhèn),不論你跨入誰家院,踏進哪家門,都可隨意參觀。淳樸的山里人還會隨和地配合拍照,樂于滿足遠方來客獵奇、探幽的欲望。
佛寶文化源遠流長,民間藝術(shù)種類繁多,如演燈戲、對山歌、打連槍、耍花燈、舞獅子等,特別是獨具特色的佛寶嗩吶鑼鼓演奏,被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譽為“難得的民間文化藝術(shù)珍寶”。佛寶風味小吃早在清末就享譽川南黔北,既有傳統(tǒng)的酥餅、豆腐干、油炸糍粑塊兒,也有以清水筍尖、玉蘭片、竹筍、竹蓀等綠色食品為主的竹系列“熊貓宴”,加上品荔枝、森林野味、梅子酒香,讓遠方來客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