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堰
南起桃園一巷,北至勝利街西口的金剛堰路,沿著汾河的流向,南北伸展,平坦開闊,它是太原城區(qū)汾河?xùn)|岸的一條主要街道,長度接近四公里,寬度則逾45米。
金剛堰路,得名于金剛堰,而金剛堰,追名索意,原本是一條防御汾河汛期泛濫的攔洪壩堰,根本不是一條街巷。這一點從這三個字的字面上即可得到顯而易見的應(yīng)證。
說及金剛堰這條壩堰的名稱來源,當(dāng)?shù)卦羞@樣一個傳說。
也不知是哪一代,也不知是哪一朝,反正是很早很早以前,一個專賣大瓷缸的商販,來太原做買賣。這個人似乎少一個心眼,他來到太原后,也不看這里需要多少瓷缸,一個勁的往城里運。城里放不下了,他便讓伙計們把大瓷缸沿著城垣的外圈擺放。據(jù)說,從前一年的冬天,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初,整整運輸了兩個季節(jié)。半人多高的、黑亮黑亮的大瓷缸,從鎮(zhèn)遠(yuǎn)門繞過城西北角,一直堆到阜城門,有四五里長。城里城外的人都譏笑這個賣缸人,說他傻哩吧嘰,愚蠢透頂。
沒有多久,太原的雨季到了。日日連陰,雨腳如麻,半月不開。很快山洪暴發(fā),汾水猛漲。黃土修成的河壩,怎么能經(jīng)得起咆哮的洪水日夜沖刷,眼看河堤就要決口,人們又要遭殃,就在這個時候,那個買賣人招呼他的伙計們,把沿城的大甕都抬到快要決口的河壩處,一個連一個形成了一道大甕筑成的河堰。這樣,他還不放心,又招呼伙計們和前來幫忙的人,往大甕里添土,從天不亮忙到了天昏黑。結(jié)果甕缸壩剛剛筑好,汾河水便決堤咆哮而來。但是,洪水在油光瓦亮的甕缸壩前,失去了往日的威風(fēng)。賣大甕的商販治住了洪水,拯救了人們。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