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视频你懂,黄色毛片免费在线观看,免费看动漫美女全身视频下载,国产日韩欧美网站,乳色吐息,黄色高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簡稱晉,位于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岳、五鎮(zhèn)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數(shù)黃河,是山西、陜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流經(jīng)山西19個縣,流程965公里,先后匯入18條較大的支流和上千條溪流,晉陜黃河峽谷兩岸秀峰林立,形態(tài)萬千,風陵渡一帶的黃河寬達數(shù)十里,為黃河最寬處。

靈空山

靈空山

靈空山又名九頂山,在山西省沁源縣西北。
靈空山方圓百里,中心處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兩條深谷由西、北而來,相交匯合,向東南而去。深谷匯交處,形成一個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開鑿。
在靈空山山腰,有一塊平臺地,古老的圣壽寺就坐落在這里。據(jù)史籍記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黃巢起義,避難到此,削發(fā)為僧。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為“先師菩薩”。唐景福二年建先師禪院,宋端拱二年賜額“圣壽寺”,相沿至今。由于歷代的增補修繕,圣壽寺的現(xiàn)存殿宇經(jīng)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規(guī)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處較有價值的寺廟建筑群。
除寺院之外,靈空山還有茅庵、仙橋、巒橋、東鐘樓等建筑。芽庵建于寺東崖畔石洞之中,曲階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凈塵絕。這里是游者最感興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頓覺神清氣爽。
寺院山門對面懸崖壁立,枯樹青藤倒掛,一道幽谷橫在寺院前沿,相距數(shù)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巒二橋 ,溝通南北 ,貫連三山。其中戀橋上部,丹柱長廊,雕龍繪鳳,斗拱斜插,工藝精巧??邕^戀橋,穿林海沿小路東行,再過仙橋,就到了東峰腳下。從山腳到峰頂?shù)臇|鐘樓,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飄帶的“十八盤”。
東鐘樓以南,是蒼黃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巒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頂樹木蔥蘢,據(jù)說那是李太子初到時結(jié)廬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如果說靈空山的山勢、風光還不足奇,那么,靈空山隨處可見的巨松,足可令你嘆為觀止。山上兩人合抱的巨松數(shù)不勝數(shù)。著名的有“九桿旗”,堪稱“山西巨松”,它一莖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筆直挺拔。它們各有名目,有“二仙傳道”,有“一爐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薩”等,為靈空山增色不少。
年平均氣溫8.7℃-10℃,無霜期150天-180天,最佳旅游季節(jié)是5月至10月。

了解更多>>

臨猗雙塔

臨猗雙塔

位于臨猗縣城內(nèi)北隅。兩座磚塔東西排列,相距50余米。據(jù)《猗氏縣志》記載,雙塔為隋唐創(chuàng)建,宋代重修,原有妙香寺,西塔在寺內(nèi),東塔居寺外。今寺已不存,雙塔依舊。西塔方形,七層,高約30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時,塔剎毀壞;東塔亦七層,方形,底層中空,以上實心。西塔唐物,東塔宋建。雙塔之門,對向開辟。相傳西塔內(nèi)藏白蛇,稱白蛇塔;東塔內(nèi)隱許仙(第七層內(nèi)原有畫像),稱許仙塔。每年的七月,白蛇與許仙相會,夜深人靜,月明如晝,雙塔之影在月下交融,象征夫妻團聚,因有雙塔交影之稱。雙塔上雁巢甚多,黃昏時小雁環(huán)飛,故亦稱雁塔。北門外原有一青蛇塔,今已不存。

了解更多>>

臨汾玄中寺

臨汾玄中寺

提起中國佛教凈土宗的名剎,應首推位于山西交城縣西北十公里處深山中的玄中寺,因為它是凈土宗的發(fā)祥地。
據(jù)記載,北魏孝莊帝永安年間,高僧曇鸞在玄中寺創(chuàng)立了佛教凈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論注》等書。唐代時,日本高僧圓仁來中國學習佛教的天臺宗和密宗教義,同時也學習了凈土宗教義,從此中國佛教中的凈土宗就傳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號法然)開創(chuàng)了日本凈土宗,其弟子源信(號視鸞)又開創(chuàng)了凈土真宗。這兩個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稱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等為祖師,把玄中寺視為祖庭。凡日本這兩個宗派的佛教弟子來中國參觀、訪問,都要到玄中寺進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
據(jù)寺內(nèi)碑文記載,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曾賜名“石壁永寧禪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憲宗又賜名為“龍山石壁永寧寺”。隨著皇家對玄中寺的重視,該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斷的擴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jīng)磨難,歷盡滄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燒盡,后經(jīng)寺僧元釗負責修復。到了金末,該寺又為兵火所毀。到了元朝,由于寺院住持惠信負責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復。但元末的戰(zhàn)亂,又使玄中寺化為灰燼。明、清兩代,雖進行過修建,但均未達到以前興盛時的規(guī)模。民國年間,由于軍閥割據(jù),連年混戰(zhàn),再加上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掠,玄中寺的命運一天不如一天,歷史上一座名剎也未能逃脫被毀的命運。

了解更多>>

臨汾小西天

臨汾小西天

小西天創(chuàng)建于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原名干佛庵,因這里地勢奇險,寺內(nèi)塑天官仙界,天門題“道入西天”,并區(qū)別于隰縣城南的大西天佛寺,被稱作“小西天”。

小西天坐落在隰縣城西0.5公里許的鳳凰山顛。當步出縣城北門放眼西望,“有山翼然,面繞城堞,背擁崗巒,大河平涵,旁溪瀠帶,山形奇綺,俱含飛動之情,脈絡(luò)縱橫,實挾回翔之勢?!边@里三面環(huán)山,河流瀠洄,樹木森森,鳳凰山峭崖突兀,小西天雄踞山頂,直指云空,恰似瓊樓玉宇半空懸浮,飄飄然有 “小西天”之意境,是一方充滿神靈之氣的寶地。

傳說,在遠古之時,有一對美麗非凡的鳳凰遨游天下。一天飛經(jīng)這里時,被下面的山水景色迷住,環(huán)回飛翔,留連不去,其中的一只觀景入迷,競撞在山上跌落下來,變成了一座形似鳳凰的山峰。

三面環(huán)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聳立山頂。游人越紫川田園,過昕水河橋,經(jīng)“天池”之岸,跨“通天仙橋”,踏 240余級石階,穿10米“洞天”,便“道入西天”天門,來到天堂般的所謂西方圣境了。

這座寺院,分上下兩院,以布局新穎,精巧玲瓏,格調(diào)別致而著稱。

下院是寺廟的主體。院內(nèi)的無量殿面東而筑,內(nèi)設(shè)數(shù)十尊銅鑄佛像和木雕樓閣,是僧人誦經(jīng)的禪堂。無量殿對面是韋陀殿,韋陀像是一整塊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藝精湛。由韋陀殿背后兩側(cè)進“疑無路”上“別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該峰兩角分建鐘、鼓二樓,峰頂有摩云閣,內(nèi)祀觀音菩薩,外祀奎光文星。登閣遠眺,田園如畫,令人神往。下院北房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經(jīng),共7000余卷,保存完好。

上院,是全寺的精華,正面是大雄寶殿,文殊、普賢兩殿左右相峙。大殿內(nèi)正面排列著五個相互連通的佛龕,“藥師”、“彌陀”、“釋迦”、“毗盧”和“彌勒”等諸佛端坐蓮臺,各飾錦衣,神態(tài)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兩旁,造型優(yōu)美,生動傳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殿南山墻上塑著“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墻上塑著須彌山上三十三層“仞利天”、佛傳故事和釋迦牟尼的本生傳說。大梁上,八大金剛威武雄壯,粱間墻壁懸塑著富麗堂皇的“極樂世界”;眾多的人面飛天、神鳥、孔雀、鸚鵡、仙鶴,游弋在飄渺的云頭上,十二樂伎菩薩,身姿輕盈,溫柔高潔,往來自如地表演著“天界”歌舞。整個殿內(nèi),天宮樓閣,層層迭迭,云霧繚繞,粉彩妝鑾,呈現(xiàn)出一派仙宮佛國的迷人景象。

鳳凰山巔的小西天尋地勢而布,孤桐峰上高聳的觀音閣(又稱摩云閣)建在風頭上,下院是風背,溝兩旁的山翼像鳳凰展開的翅膀。上院大雄寶殿背山而筑,與東端的摩云閣遙相呼應,為風尾??v目遠望,正像一只低頭俯視的鳳凰。

小西天分上下兩院,自成體系又渾然一體。下院無梁殿坐西面東,是僧眾誦經(jīng)的禪堂。殿中有木雕樓閣和數(shù)十尊銅鑄佛像。

韋陀殿與無梁殿隔院相對,殿內(nèi)的韋陀像是由整塊楠木雕刻而成的,其面貌威武,雕刻工藝十分精湛。

北房為經(jīng)舍,珍藏著一部明萬歷版善本藏經(jīng),保存完好,共7310卷,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及研究價值。

在韋陀殿背后側(cè)旁建有兩座殿門,分別題有“疑無路”、“別有天”,由此可達孤桐峰峰頂。

摩云閣筑于孤桐峰頂,內(nèi)祀觀音菩薩,外則祀魁光文星??馕男菫橹袊耖g信仰之神,非屬佛教范圍,其信仰盛于宋代,經(jīng)久不衰,是封建社會文人士子于文昌帝君外最為崇信的神,‘據(jù)說能主宰文運,所以凡是想通過讀書參加科舉考試以考得功名,進身仕途的學子,無不信奉。因而在這仙宮佛國之地,也給他保留了一個位置。

了解更多>>

臨汾仙洞

臨汾仙洞

位于臨汾城西17公里的姑射山中。姑射山,屬于呂梁山脈,相傳為堯王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因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莊子的《逍遙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語而出名。這里山勢奇險,環(huán)境幽雅,仙洞創(chuàng)建于唐武德年間,歷代曾修葺擴建,現(xiàn)有建筑40余處,共有房屋廟堂120多間,石窟洞70多孔。亭、臺、樓、閣,大小殿宇,多數(shù)依山背洞,靠崖面溝,就勢構(gòu)筑。奇峰異洞,蒼松翠柏,青山環(huán)抱。其間一條數(shù)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對峙。春、夏、秋季鳥語花香,清涼幽靜,到此頗有置身“仙境”之感。
南仙洞,有寺廟建筑,名為興隆寺。興隆寺由神居洞、碧巖寺、觀音閣、戲樓及70多間房屋、40余孔窯洞組合而成。神居洞,洞口嵌有一塊宋代熙寧年間的石碑,距今已達900年。洞內(nèi),有彩塑、壁畫、歷代石碑。后壁有兩個互相連通達數(shù)十米深的石洞。還有碧巖寺、觀音洞依山而建,貼巖抱壁,風格獨特?,F(xiàn)存鐵鑄、銅鑄、木雕、泥塑等各種塑像200多尊。壁畫、碑碣都有一定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
北仙洞,亦名佛興寺。這里由50多廟宇和30余孔窯洞組合而成。大雄寶殿、王母閣是北仙洞的主要建筑。大雄寶殿建于山崖半腰,臥于石凹中。這座殿堂頭頂巨石,腳踩巨石,頗為有趣,殿內(nèi)有釋迦牟尼塑像居于正中。東西兩壁,有“龍賜欽藏”經(jīng)櫥,內(nèi)存經(jīng)卷。另外還有王母閣、照天池、烏龍?zhí)?、水簾洞、鹿女洞、半仙臺、南天門、棋盤石、陜西洞等古跡,都是北仙洞游覽區(qū)的組成部分。

了解更多>>

臨汾鐵佛寺

臨汾鐵佛寺

又名大云寺,位于臨汾西南隅。始建于唐代貞觀六年(632),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毀壞,五十四年重建。寺院由山門,獻亭、中殿、方塔、藏經(jīng)閣等建筑組成。鐵佛寺內(nèi)有一座高達30多米的方形六級磚塔,稱鐵佛塔。
塔基正中有一尊鐵鑄大佛頭,高6米,直徑5米,為唐代所鑄。鐵佛頭造型豐滿、眉目端莊,頗為壯觀。據(jù)說,這塔內(nèi)的鐵佛頭是在建塔前鑄就的。
又名大云寺,位于臨汾西南隅。始建于唐代貞觀六年(632),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毀壞,五十四年重建。寺院由山門,獻亭、中殿、方塔、藏經(jīng)閣等建筑組成。鐵佛寺內(nèi)有一座高達30多米的方形六級磚塔,稱鐵佛塔。
塔基正中有一尊鐵鑄大佛頭,高6米,直徑5米,為唐代所鑄。鐵佛頭造型豐滿、眉目端莊,頗為壯觀。據(jù)說,這塔內(nèi)的鐵佛頭是在建塔前鑄就的。

了解更多>>

臨汾千佛崖

臨汾千佛崖

在山西霍縣南7.5公里郭莊村山腰。山巒聳峙,山花爛漫,摩崖造像隱現(xiàn)其間。始刻于唐代,宋、元時屢有造鑿,直至明正德五年(1501年)始結(jié)束。本尊大佛高約8米,下部刻有唐貞觀以及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長慶二年(822年)等題記。千手千眼觀音像高約2米,為元代所造。其余小佛多為三軀一組(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亦有單佛一龕者,刻工精湛,造型生動,極富民間特色。

了解更多>>

臨汾千佛洞

臨汾千佛洞

俗名佛洞廟。在山西鄉(xiāng)寧縣城東5公里營里村縣巖上,呂梁山南端。山上樹木茂密,花香撲鼻,在叢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長寬高各20米,體積近800立方米,佛洞即開鑿于巨石之腰。
洞高3.1米,寬深各4.5米,四壁滿雕神龕及佛像,刀法簡練,姿態(tài)莊重,局部后代繪有壁畫,內(nèi)容為佛傳故事,窟頂?shù)癯鲈寰畧D案,按其造像風格,應是隋唐作品。洞前寺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筑,有山門、廂房、配殿、獻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則成為寺后佛堂。
寺宇規(guī)模不大,布局嚴謹,殿堂結(jié)構(gòu)簡潔,形制典雅,與四周山石樹木相互輝映、頗富雅趣。寺內(nèi)石碑,記載信徒禮佛盛況及寺宇重修經(jīng)過。
俗名佛洞廟。在山西鄉(xiāng)寧縣城東5公里營里村縣巖上,呂梁山南端。山上樹木茂密,花香撲鼻,在叢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長寬高各20米,體積近800立方米,佛洞即開鑿于巨石之腰。
洞高3.1米,寬深各4.5米,四壁滿雕神龕及佛像,刀法簡練,姿態(tài)莊重,局部后代繪有壁畫,內(nèi)容為佛傳故事,窟頂?shù)癯鲈寰畧D案,按其造像風格,應是隋唐作品。洞前寺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筑,有山門、廂房、配殿、獻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則成為寺后佛堂。
寺宇規(guī)模不大,布局嚴謹,殿堂結(jié)構(gòu)簡潔,形制典雅,與四周山石樹木相互輝映、頗富雅趣。寺內(nèi)石碑,記載信徒禮佛盛況及寺宇重修經(jīng)過。

了解更多>>

臨汾壺口瀑布

臨汾壺口瀑布

位于吉縣城西45公里、距臨汾市165公里處的晉陜峽谷黃河河床中,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巖上沖刷成一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shù)里可聞。其形如巨壺沸騰,故名。黃河浪濤激起一團團霧煙云隨著水霧的升高,煙云由黃變灰、由灰變藍,景色奇麗,有“水底生煙”之說。壺口瀑布不僅有“水底冒煙”,“彩橋通天”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說。上游船只到此,必須離水登陸,經(jīng)人抬或車運繞過壺口(即所謂“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續(xù)航,千百年來,概莫能變。

了解更多>>

臨汾東岳廟

臨汾東岳廟

在山西蒲縣城東2公里柏山之巔。山上柏樹繁茂,常年郁郁蔥蔥,故俗稱柏山寺。廟宇規(guī)模宏敞,布局完整,有山門、凌宵殿、樂樓,議事廳、獻亭、東岳行宮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虛宮、地藏祠、地獄、角樓以及環(huán)周樓廊等六十余座建筑。
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有?,F(xiàn)存東岳行宮殿是元代地震毀壞后于延佑五年(1318年)重建,寬深各五,幅階周匝,重檐歇山頂,柱全為石雕,并刻有《木蘭花詞》五首,殿內(nèi)塑有東岳黃虎及侍者像。最后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窯洞組成十八層地獄,內(nèi)塑五岳大帝,十殿閻群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與人相等,分別塑有各種鬼吏和刀山、油鍋、碾磨、鋸解等共計一百二十余軀,是我國現(xiàn)存寺廟稀有的一組明代泥塑佳作。
在山西蒲縣城東2公里柏山之巔。山上柏樹繁茂,常年郁郁蔥蔥,故俗稱柏山寺。廟宇規(guī)模宏敞,布局完整,有山門、凌宵殿、樂樓,議事廳、獻亭、東岳行宮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虛宮、地藏祠、地獄、角樓以及環(huán)周樓廊等六十余座建筑。
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有?,F(xiàn)存東岳行宮殿是元代地震毀壞后于延佑五年(1318年)重建,寬深各五,幅階周匝,重檐歇山頂,柱全為石雕,并刻有《木蘭花詞》五首,殿內(nèi)塑有東岳黃虎及侍者像。最后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窯洞組成十八層地獄,內(nèi)塑五岳大帝,十殿閻群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與人相等,分別塑有各種鬼吏和刀山、油鍋、碾磨、鋸解等共計一百二十余軀,是我國現(xiàn)存寺廟稀有的一組明代泥塑佳作。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 暢享自駕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