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絳縣城西隅高垣上,絳州古衙署后部。隋代絳州井水堿咸,既不宜飲用,又無法灌田。內將軍臨汾縣令梁軌于隋開皇十六年(596)修筑渠道,引九原山鼓堆泉水灌溉絳州,余水放衙署后部蓄為池沼,又建亭閣于池畔,始有園池。唐宋時多次重修,曾遍植竹木花草,園門與衙署相聯(lián),名虎豹門。園地中部有一南北向小土丘,可通靜觀樓,樓前有甬道,兩側筑有花墻,名子午梁。蓮池在園西,與蓄水池(又名蒼塘)有渠道溝通,渠上架拱形小橋。池西有冬景亭,池南有洄漣軒(又名洄漣亭)。子午梁東側有疊石假山,還有影壁六角拱門、春景亭、八卦亭、拙亭、燕節(jié)樓、望井臺、蒼塘風堤和孤島等景物。一渠清流,蜿蜒其間??缢^站橋,登亭閣,流連于島臺之間,觀花賞景,雅靜宜人。范仲淹有《居園池》詩云:“絳臺使群府,亭臺參園圃,一泉西北來,群峰高下睹。”雖經漫長歲月,其總體規(guī)模、布局、形制以及池塘、渠道、亭臺部位等,尚清晰可辨。唐宋著名文人學士如岑參、歐陽修、梅堯臣、范仲淹等皆曾駐步其間,吟詩作賦,贊美園景。絳守居園池是我國較早的、保護完好的園囿建筑之一,為研究我國園林藝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