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很多街巷的名稱是相互對稱的,本文將要述及的舊城街就是與前文已述的新城街對應成名。
自清末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秋,汾水泛濫,決堤入城,沖圮府城西南隅的滿洲城后,滿洲城中的滿族居民和旗兵丁眾,便在太原城東南隅另辟滿城,另建它居,取名新滿城。于是,自清代順治年間創(chuàng)建的太原滿城,經歷 200余年后,被廢棄。為了與新建滿洲城相區(qū)別,遂給其冠以“舊”字,得名舊滿城。原城中的主要街巷滿城大街,遂更名舊城街。
據(jù)康熙年間編纂的《 陽曲縣志 》記載:“滿洲城,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巡撫祝世昌、巡撫趙班璽、布政司使孫茂蘭、提刑按察司使張儒秀、(太原)知府曹時舉、(陽曲)知縣劉漢光,奉旨建?!毙陆ǖ臐M洲城南、西兩邊街連太原府城墻,“南至城(太原南城墻)北,北至西米市(今水西門街),東至大街(原大南門街今解放路),西至城根(西城墻根地南北長260丈,東西寬161.7丈,周長843.4丈(合3.4華里)。東門二,北門一”。這座新城自成體系,猶如一座縣城的規(guī)模。
滿城中街衢通達,房屋高大,與東門相直的滿城大街,均寬 3丈有余,通達西城根。街北駐正藍旗,街南駐鑲藍旗。是時,正蒙旗和鑲蒙旗,尚未遷來太原。
為什么要建滿城呢?據(jù)說,清軍入主中原初,太原漢族敵視清政權,為保證駐太原府清軍和旗民的安全,同時也有利于太原的城防,另在城中建城,以成堡壘。
隨著歷史的推移,清王朝的沒落,太原的滿洲城江河日下,降及光緒年間,敗相日甚一日。先是滿城北墻與大城的銜接之處,即滿城西北角塌圮,無力修補。繼而北門城樓失火,僅存門洞。及至光緒中葉,城墻崩裂之處,比比可見。未見,又遇汾河發(fā)水,滿城房塌壁裂,滿目瘡痍,以至最低洼的西邊終年積水,成為后來的南海子。隨著新滿城的問世,旗民的遷出,這座曾經雄踞于太原城西南隅的城中之城,成了名符其實的“舊滿城”。
民國之后,太原的不少妓院,相繼麇集于舊滿城中的舊城街派生巷。所謂的頭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四道巷,遂成為妓院之別稱。許多良家婦女,或被拐騙誘逼,販賣于此,或因生活所迫為娼。這一帶,成為畸形社會最黑暗的一角。
太原解放之后,舊城街獲得了新生。如今的舊城街,一座座居民住宅樓,如雨后春筍,相繼拔地而起。舊城街雖然街名如故,卻充滿了新的活力,日新月異,盡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