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照寺,坐北朝南,建在靈鷲峰山腰。占地面積12600余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筑物八十多間。
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華傳教,應(yīng)詔于大善殿講經(jīng)論法,深得永樂皇帝的欣賞,敕封其為“圓覺妙應(yīng)輔國光范大善國師”,賜給金印、旌幢,讓其到五中山講經(jīng)。室利沙在五臺山就住在顯通寺。明宣德初,室利沙又被召入,奉旨講法。佛事活動告一段落后,請旨歸山,沒有得到皇帝的準旨。誰料就在請旨未準的第二天,室利沙無疾而亡。佛教稱為圓寂。宣德皇帝聞訊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將其舍利子一分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建寺曰真覺;一塔在五臺山,建寺曰圓照寺。
在圓照寺中軸線上,設(shè)三重殿。第一重殿為天王殿,內(nèi)塑四大金剛,柱子上懸一木聯(lián):“出則弘稱,六度化七趣,同歸正覺”;“入以德量,三脫疑四圣,共證泥洹”。第二重殿叫大佛殿。為什么不像其它寺廟有具體名稱呢?原來,明代五臺山絕大部分寺廟是青廟,俗稱和尚廟。而新建的圓照寺屬黃廟,就是后來俗稱的喇嘛廟。第三重殿稱都剛殿。都剛,亦稱僧錄,是佛教界僧教名,后秦始置,后廢;唐重置,負責掌握全國寺觀、僧籍以及僧官補授事宜。因唐代五臺山佛教最盛,所以佛教內(nèi)部沿用此詞。都剛殿,是供奉室利沙的殿堂。中軸線兩側(cè), 皆為側(cè)樓,配樓、廂房、僧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