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位于大同城西7.5公里的一座小山崗上。建于遼代。曾毀于兵火。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觀音堂再次毀于兵火?,F(xiàn)存的建筑系順治8年(公元1651年),在舊址重建,屢加修蕞至今。1996年1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布局緊湊。戲臺、觀音堂、三真殿、臺殿樓閣沿中軸線由前至后排列,迭層至高。山門結(jié)構(gòu)為磚卷門洞,門額上書“觀音堂”三字。一座戲臺,坐南向北,建造于離地8米高的洞口,洞下是古代車馬人行之道。戲臺與正殿(觀音殿)之間的腰墻相隔,進入腰門,左右兩側(cè)各有鐘鼓樓臺和碑廊。正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懸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內(nèi)增置抱廈以擴大佛事活動場地。殿內(nèi)正中有一尊6米高的石雕觀音立像,頭飾花冠直達屋頂。觀音兩側(cè)有2米高的石雕脅侍立像兩尊。這些雕像均為金色粉裝,系遼代所作。殿內(nèi)東西兩側(cè)佇立著十大明王。壁上還繪有二十四幅畫,講述觀音菩薩救難的故事。寺前有三龍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雙面照壁,為明代遺物。寺西摩崖上鐫有三米見方的雙鉤“佛”字,據(jù)考證為遼代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