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整修云岡第20窟(曇曜五窟之一)時,在窟前的積土中發(fā)現(xiàn)的??梢?,它原來是嵌在該窟前室壁上,前室坍塌時被埋入土石中的。這塊造像記石質為較細的砂質巖,略呈方形,高0.3米,寬0.28米,楷書十行,每行十二字,共110字。石上文字除首尾兩行稍有殘缺外,其余都比較完好清晰。全文是:(夫含)靈鏡覺,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應物。利潤當時,澤潭機季。概不邀昌辰,慶鐘播末。思戀靈福,同擬狀金石。冀瞻容者加祗受;想像者增忻希。生生資津,十方齊慶。頌曰:靈慮巍凝,悟言鑒覺。家絕照周,蠢趣澄濁。隨像擬儀,瞻資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曇媚造。據考證此石為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遺物。造像記的大意是,佛的法力無邊,它象一面十分明亮的鏡子,照耀、沐浴著世世代代、十方萬物。雕造佛像可以使后來的人們瞻仰佛的形容時感到寧靜,懷念佛的儀態(tài)時得到快慰。生生受其澤潤,處處鼓舞歡慶。
據史籍記載,景明年間,由于寺院經濟的膨脹,僧尼們用度的糜費,影響了國力,因此朝廷曾對立寺、造像、度僧加以嚴格限制。這就是所謂“景明之禁”。在此,佛門弟子曇媚等借造像題記的機會,傾心懷念幾十年前文成帝復法的盛世“昌辰”,大力宣揚佛教教義,更具有進一層的現(xiàn)實意義。今天,它的意義和價值卻在于,真實地記錄了“景明之禁”下北部平城僧尼這次頗具規(guī)模的造像活動,對研究云岡石窟的開鑿情況,特別是曇曜五窟的完工時間,以及古書上關于云岡佛寺“東為僧寺,西頭尼寺”的說法,都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