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峪
黑龍峪位于港溝街道西南五公里處,是個古村落,距今大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里有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年代久遠(yuǎn)的老槐樹,還有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走進(jìn)黑龍峪,滿眼是古墻、古道、古寺廟,處處可見先人生存的痕跡。村的周圍為壁立千仞的大山,山上有清澈甘甜的山泉,以及罕見的古生物化石……
沿港九公路南行,過繞城高速不遠(yuǎn),即可抵達(dá)黑龍峪。公路穿村而過,將黑龍峪一分為二,路東山坡上為老村,路西是新村。據(jù)明崇禎《歷城縣志》載:黑龍峪村形成明代末年,因位于黑龍峪內(nèi)而得名。沿公路旁一條青石板路走進(jìn)老村,村頭有一座拱形石門赫然入目,這可謂是黑龍峪村的標(biāo)志性建筑,當(dāng)?shù)厝怂追Q“閣子門”,它是村落的大門,過去主要用于抵御山匪和盜賊??粗サ蔑恋氖迓?,端詳著石頭堆砌而成的閣子門,讓人油然產(chǎn)生一種歷史滄桑感。閣子門在村中古道之上,高4米左右,中間為拱門洞,供人車通行。村里人講,以前閣子門上有座小廟,“文革”中被拆,閣子門由于建造堅固才得以幸存?,F(xiàn)閣子門連著兩戶人家,有些城里過天橋的意思,又像是連排別墅的共用陽臺。閣子門東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高大門樓,古樸中透著氣派,是黑龍峪保存最完整的老宅院,院落由石頭直接堆砌而成,木門木窗,古色古香。院中住著一位耄耋老人,他的兒孫們都在城里安了家,唯獨他一人固守著生活了一輩子的古宅院,平日常有鄰居和一些晚輩到他家串門、喝茶、聊天,談古論今。 除閣子門外,讓村民引以為自豪的還有村中路邊那棵老槐樹,雖歷經(jīng)滄桑,如今依然枝繁葉茂,樹干粗壯,要有四個人才能勉強抱過來。村里人講,這棵老槐樹從建村時就有了,大約四五百年歷史了,幾百年來歷經(jīng)幾十代人的生生死死,唯有這棵老槐樹忠實地佑護(hù)著這一方水土。 從閣子門往北不遠(yuǎn)處,有一座獨門小院,為黑龍峪的觀音堂,現(xiàn)已整修成一處觀音寺。寺內(nèi)觀音殿建造特別,一般觀音寺廟大多坐北朝南,而這座觀音殿卻恰恰相反,是坐南朝北,屬于典型的“倒坐觀音廟”。村民們說,這是為了讓觀音目視村外,把守著北大門,保佑百姓平安。廟中原供奉的神像已不知去向,映入眼簾的是近年村民新立的幾塊神仙牌位。院中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樹干直徑約有60厘米,高10余米,樹齡大約也在四五百年以上。據(jù)殿前黑龍峪觀音堂重修碑記載,觀音堂始建年代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現(xiàn)在仍然香火不斷。附近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都前來祈福求得平安。 走出黑龍峪村,沿一條曲折的小路上山,在半山腰陡崖上有一神秘的山洞。村民講,這個山洞深不可測,可直達(dá)山對面的燕棚窩村,荒亂年代村民都藏入此洞保平安,因此又稱太平洞。離山洞不遠(yuǎn)的山崖下有一池碧水,被村民稱為“會仙泉”。會仙泉的泉眼在陡崖的石縫中,泉水常年不枯,涓涓細(xì)流流入亂石堆砌的橢圓形泉池內(nèi),村民稱其為神水,常飲此水可防病。 說罷黑龍峪,不得不說說位于村南頭的黑龍寨。黑龍寨盤桓交錯、巨石高聳、壁立千仞,像一條青龍橫臥于崇山峻嶺中。傳說當(dāng)年有人占山為王,在此建起黑龍寨,橫行霸道為非作歹。歷城自古是比較富庶的地方,自然也是戰(zhàn)亂頻發(fā)的地方,像這樣易守難攻的崮形山,自然容易被選擇為屯兵的安營地,也可能被選擇為躲避戰(zhàn)亂的山寨。黑龍峪海拔613米,崮頂柏樹茂密,有肥沃的土層,有天然的巖體巨石,從巖石中可找到菊石和角石的化石。菊石因表面有類似菊花的線紋而名,角石具有堅硬的外殼,形體像牛角或羊角,俗稱“寶”塔石。這兩種化石對研究歷史很有價值。站在山寨之巔,極目遠(yuǎn)眺,南山景色盡收眼底。層巒疊嶂之間,山巖巍峨雄健,黃色的連翹和綠色的松柏亦剛亦柔,別有洞天。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