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山
梁父山,位于徂徠山東南麓。109國道從山下通過。海拔300米,山勢峭拔險峻。因山巔刻經(jīng)巨石狀如坐佛,故又稱“映佛山”。據(jù)史籍記載,上古至秦漢時期歷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禪梁父,有“地神”之稱。因此梁父山在華夏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妒酚?#8226;封禪書》曰:“封泰山禪梁父者有七十二家”。秦始皇于二十八年,漢武帝于西漢元封元年、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均登封泰山又降禪梁父??鬃拥橇焊?,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艱難。東漢張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險惡,諸葛圭曾任梁父尉,諸葛亮隨父宦游,好為《梁父吟》。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創(chuàng)作小說也借用《梁父吟》這一佳題為篇名。因此,梁父山有著濃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為一座歷史名山。 [北齊刻經(jīng)]刻于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由北齊梁父縣令王子椿所刻。大般若經(jīng)石高1.8米,寬2.4米,正面刻經(jīng)文,《般若波羅密經(jīng)》刻石在梁父山巔,刻石高約8米,寬5米,狀如巨佛端坐。梁父山刻經(jīng)筆法古樸,筆劃俊厚,氣韻高逸,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與泰山經(jīng)石峪、鄒縣鐵山、汶上水牛洞齊名,為山東北朝四大刻經(jīng)之一,其書法藝術(shù)飲譽海內(nèi)外。 [柳下惠墓]孟子將柳下惠與孔子并提稱“圣之和者也”故又稱“和圣墓”,柳下惠為魯國重臣,法不避貴,三次遭罷黜,終不背離魯國?!白鴳巡粊y”的故事更是有口皆碑?!昂褪ツ埂睔v代多有有識之士修茸之舉,1992年臺灣中國統(tǒng)一聯(lián)盟主席毛鑄倫先生捐資將“和圣墓”修茸一新。建有石坊一座,石碑亭二座。與和圣墓隔柴汶河相望,有和圣故里,柳下祠堂遺址,柳下書堂碑刻。今西柳群眾投資百萬元恢復了和圣祠,以緬懷這位先賢。 [隱仙觀]在溪東岸坐北面南依山勢疊筑而就。前為“玉皇閣”分上下兩層,單檐硬山前廊式結(jié)構(gòu),下有石砌門,額題“金闕宮”,門前有千年銀杏雙挺。后為三清殿,西側(cè)前有呂祖殿,后為“六逸堂”。匾額“筱洞天”。觀內(nèi)有清康熙五十三年趙國麟撰書《徂徠礤石峪瞻田碑》,乾隆二十四年成城《游徂徠山記碑》及嘉慶十六年蔣大慶《重修樓閣殿宇碑》等碑碣。溪內(nèi)又有“徂徠第一”、“竹溪”、“湍激”、“玄甫”、“仙閭靈府”、“壁立千仞”等題刻。 隱仙觀東側(cè)嶺北為“煉丹石屋”,有天然石洞、石門、石床、石枕、石鼎、石灶等,傳為于元虛煉丹處。趙國麟題“煉丹爐”。 [光華寺]該寺始建于后魏至隋而有光化寺之名。北宋楨祐之亂,殿宇堂廡盡為灰燼。蒙古定宗元年(1246年)左副元帥時珍重整寺院,盡復舊觀。清朝間鄉(xiāng)人皆相繼增修,形成今天所見規(guī)模。該寺由山門、大雄寶殿、配殿組成,殿內(nèi)四壁繪有清代壁畫,山門兩側(cè)有乾隆,光緒重修碑。寺東南一里為墓塔林。寺內(nèi)有古松柏各一株,樹齡均在千年以上,柏名“三義柏”一本三株,軒邈競上,筆立堆翠。松稱“蔽寺松”狀似丹鳳展翅,冠蓋畝余。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