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瀑又名“魚鱗瀑”。分別以水聲似潮、水形像魚鱗而得名。在嶗山十二名景中稱為“巖瀑潮音”。在瀑布旁陡壁上鐫刻著“潮音瀑”三個(gè)大字,是30年代葉恭綽的手書。
屬掛瀑類的潮音瀑發(fā)源于嶗山之陰的源泉。泉水從海拔900多米的巨石下噴涌而出,流經(jīng)約10公里長的涼清河澗谷,集大小百余條山溪之水,沖開峻嶺的阻攔,自懸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從崖頂巨石下的洞口噴射而出,流進(jìn)一個(gè)“斗”形的深深石窩里;第二折,水從“斗”形石窩溢出,灑向懸崖半腰簸箕形石壁上,波光閃閃,恰似魚鱗;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潑下的水,織成一幅寬約5米,長約20米的水簾,以排山倒海之勢,浪推潮涌之聲,躍進(jìn)一個(gè)靛藍(lán)色的缸形水灣;夏秋多雨季節(jié),水多而深,直徑約22米,深約5米,清澈見底。古人照此形狀和水色,命名“靛缸灣”。
潮音瀑旁建有石砌仙舫一座,西崖頂上還有“觀瀑亭”一座,游人坐在亭中觀瀑聽潮音,別有風(fēng)味。難怪古人題詩贊道:“九水九曲走潺,險(xiǎn)峰對出一線天,更有佳景奇絕處,珠簾三疊落碧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