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來到海城的時候,要想領略一番海城市的自然美景,應該說是很多很多,厝石山公園就是其中的一個了。去厝石山公園,除了享受喧鬧的城市中的那一處青松翠柏的寧靜,還可以感受到公園內(nèi)處處蕩漾的古韻歌風。
厝石山公園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三十二年, 海城知縣管風和為了活躍海城人民的文化生活,集資6000兩白銀修建。雖說占地近3萬平方米的公園顯得小了些,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海拔只有49.9米的厝石山上,倒真的是有仙有龍,充滿靈氣。早在1964年, 當時海城縣政府副縣長李成嵐先生,借用古代大文人范仲淹的詞為公園大門而寫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警誡縣人,而如今已墨干無痕。
走進公園大門,首先迎接游人的就是這座“琉璃影壁”。陽光下,正以一種氣派十足的皇家風范向人們展現(xiàn)著昔日的榮耀。這座琉璃影壁,高4.39米,寬6米,厚0.8米,壁頂起脊兩坡式,脊飾卷云形綠琉璃磚,脊下為綠釉琉璃瓦壟。檐頭有圓形瓦柱和滴水瓦,脊兩端各有一琉璃鴟吻。壁身分別有4個蓮花垂柱頭,上有豆腐方,五三一式,斗拱均為綠色釉點綴。影壁南北壁各有一方子,由吉祥圖譜構(gòu)成,四隅有卷草元紋和魚紋等。方子內(nèi)分別由松、竹、靈芝、梅花鹿等動植物組成。壁南面和圖譜為:“鶴鹿同春”,“寒松勁節(jié)”、“板竹平安”;北面的圖譜為“麒麟望日”,“封侯掛印”,“連升三級”的美妙意境。每個圖譜,色彩鮮明,栩栩如生。在北面影壁的左上部雕有:“道光二十一年歲次辛丑仲呂月谷旦日建成修“的字樣。無論從影壁建筑風格特色,還是琉璃的裝飾,實為民間琉璃建筑珍寶。
明代成書的《全遼志》載:“海州衛(wèi)城,周圍6里53步有奇,高3丈2尺,城內(nèi)有東山?!俺抢镉猩揭菜闶且粋€奇觀。山雖小,但樹木蔥蘢,基巖裸露,在市井中自然形成了幽靜的園林風景。山巔建有文昌閣,不知始地何代。辛亥革命后,社會風氣開通,為給居民提供一個業(yè)余休憩游覽之地。于是就文昌閣迤西南至山麓辟為公園。入門北上登山巔,文昌閣展現(xiàn)于前,閣為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兩層樓房,屋頂似廟宇,高閣之面有花壇、亭臺、水池等。園林點綴小巧玲瓏,使游藝機人以此傾家蕩產(chǎn)足。此園并不寬敝,但亭臺樓閣俱備,花木繁多,怪石嶙剛,堪稱勝境。山路旁有一木架,懸云板一塊,鐵鑄,似錨。銘曰:;大金天命十年乙丑(公元1625年)牛莊。以及清初努爾哈赤時代的文物,現(xiàn)藏沈陽故宮、縣雖偏小,但亦有文人墨客雅集于文昌閣,結(jié)社賦詩,連篇累犢地展旬于閣間壁上。
昌閣旁有一酷似香爐的建筑叫喜出望外佛塔,又叫“字紙爐“,據(jù)說是幾個各尚修建的,爐內(nèi)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玉佛,下層供歷代官府燒毀文件檔案的字紙用,功能類似今天的碎紙機。由此可見厝石山上曾經(jīng)也是一個崇儒尊孔,文人學士徑來不斷的地方,從1906年建公園時,就建造了氣勢壯觀的文昌閣,后來又將城東南的文廟移到山上,每年舉行大型的祭祀孔老夫子的典禮,山上的他山書院落當時則是海城的最高學府。盡管建筑物毀于后來的天災人禍,只留下文廟的后殿遺跡尚存,但海城人崇尚文化,敬畏字紙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 熟悉厝石山公園的人都知道“萬字會“,即白馬昂道所視之處,是距今400多年的古剎保安寺遺址,在保安寺后院禪堂前,有石碑上刻:”佛殿三楹居于中,禪堂兩座列兩旁,迦藍殿東為左輔,祖師堂西為石輔“這記載的是時朝萬歷年間保安增新修的盛況。同許多古代廟宇的命運一樣,保安寺也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戰(zhàn)亂的洗禮,雖說肖乾隆二十三年重修,后來還是被嚴重損毀,1983年被列為海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年的青燈古佛暮鼓晨鐘,都已隨著時光的流水遠去了,現(xiàn)在,保安寺的七間門房成了公園管理人員的辦公室。其實,海城的文明最弱學是由海城人來創(chuàng)造的,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將來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