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稱“吳頭楚尾,粵戶閩庭”,是“形勝之區(qū)”。江西風景名勝眾多,文化遺產(chǎn)豐富。李白曾在廬山詠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絕唱,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更是人人皆知,三清山、龍虎山等國家級風景區(qū)名揚天下。江西名山寺廟眾多,南昌和景德鎮(zhèn)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上饒集中營,鉛山鵝湖書院,鉛山宋代辛棄疾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館座落于距城區(qū)兩公里的卻家山,主要由“四夢村”、“娛樂村”、“度假村”三大部分組成,是為了紀念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思想家、世界文化名人——湯顯祖,1992年當時的撫州地委行署決定在湯翁的故里辟地180畝,修建湯顯祖紀念館。
了解更多>>
上清古鎮(zhèn)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該鎮(zhèn)屬龍虎山風景區(qū),距鷹潭市區(qū)25公里。 古鎮(zhèn)上名勝古跡很多,長約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長慶坊、留候家廟、天師府、留候第、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景點。沿河櫛比鱗次的吊腳樓和船埠頭更讓小鎮(zhèn)顯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格。河畔浣紗村婦、搗衣少女、戲水孩童、漁舟片片、白鴨浮水形成了一條韻味十足的古鎮(zhèn)風景線。鎮(zhèn)東面有上清宮、東岳宮,東北面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瀘溪河對岸有明朝宰相夏言的故里——桂洲村以及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紅十一軍和中央紅軍會師之處。在距古鎮(zhèn)4公里的地方,還有天門山生態(tài)游覽區(qū),那里有原始森林、瀑布群以及一些古民居。
在縣南,距縣城2公里,海拔498.2米,一年四季青蒼可愛,云煙繚巒,崗巒回合,瀑布懸流。山谷口兩峰對峙,中間夾著一條狹窄山徑稱為翠云關(guān)。山中有桂花巖、羅漢洞、月石、躍馬泉、鳴玉泉、試茗泉諸勝景,王安石、陸九韶等先后作詩吟此。山中的翠云寺舊為金溪第一名勝,今寺已廢,僅存一角。1956年,在翠云山下興修了馬尾泉水庫,水庫春夏水滿,清澈如鏡,給秀麗山巒增添了異彩,令不少游人陶醉其中。
在金溪黃通鄉(xiāng)黃通村東南5公里的白馬峰上,始建于北宋初年。相傳本地一江姓進士隱居家后,在山頂蓋起一屋,取名“玉馬祠”,后一吳僧在屋旁建起一幢寺廟。一日,吳僧迎來一位身騎白馬的道長,二人對話片刻,見栓在寺外的白馬騰空而起,道長也無蹤無影。于是,吳僧便將此寺命名為“白馬寺”?!拔母铩逼陂g,白馬寺被毀。1978年后,白馬寺拔地而起。1992年,經(jīng)縣人民政府批準對外開放。新建的白馬寺古色古香,寺中大雄寶殿金碧輝煌,寺左石砌“古城”形象逼真。寺東數(shù)百步有一懸崖石壁,高達數(shù)十米,俗稱“仙女照鏡”。寺后有一棋盤井,終年清泉潺潺,供寺廟燒香待客、僧侶沐浴之用。千變?nèi)f化的四時景色,以及諸多的美麗傳說,每年都要吸引數(shù)千名香客游人前往燒香旅游。
福壽溝位于江西贛州,贛州是風水故鄉(xiāng),因風水宗師楊救貧為當年唐末土皇帝盧光稠擴城做規(guī)劃,留下了可圈可點的生態(tài)文明建筑作品。但由于擴城工程浩大、城西北地勢...
浮梁舊縣城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距今有一千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由浮梁古縣衙,紅塔景點組成。浮梁古縣衙,是我國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縣級衙暑,有“江南第一衙”之稱,現(xiàn)保留有頭門、儀門、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縣衙原有風貌。整座建筑布局多路,錯落有致,廊道相接渾然一體。整個設(shè)計給人的感覺是莊嚴和輕松并存,厚重與俏雅生輝,建筑藝術(shù)實為“奇妙”,同時也顯示出封建衙門特有的那種官府威嚴氣派。衙署內(nèi)陳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訊仗、官轎、夾棍以及文化內(nèi)涵豐富的楹聯(lián)牌匾。“帝制早廢,縣衙猶存”,“珍貴史跡,進門有益”。可以領(lǐng)略古代衙府的風貌,了解封建社會衙門的歷史、政治、文化;也可過把古代知縣癮。巍峨聳立的紅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稱,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譽,是古老浮梁的象征。
頭鎮(zhèn)境內(nèi),是婺源縣西南端的名勝景點,相傳古時常有鳳凰在此翱翔邀游,故稱鳳游山。婺源民間又稱大游山或游山。游山或游山。 山上奇峰毓秀,林木蔥郁,危巖怪石密布,有遠望高達數(shù)十米宛如活佛的“彌陀峰”,有可遠眺翻陽湖的“望湖石”,有上圓下方的“筷子竹”和上疏下密的“羅漢竹”,還有一石之隔卻分別是一清一濁的“鴛鴦塘”(其中的濁塘傳說為一尼姑思凡偷偷洗澡所致)。最為可觀的是“石林”,密密的原始闊葉林木之中有石峰高達數(shù)丈,有裂縫窟窿下深百尺,高低相融,錯落有致,大小不一,百態(tài)千姿。石林自成石洞石穴,洞與洞相連,每到一洞看似無路,近前又突然轉(zhuǎn)折,另顯天地,其玲瓏剔透擅蘇州園林之美而又無蘇州園林人工斧鑿之痕,不由不使人驚嘆造化之神奇。山頂有古“靜隱寺”遺址,昔開山、王崇二祖修道于此,現(xiàn)斷磚殘碑仍隨處可見。今人在原寺基的一部分另建新寺,規(guī)模雖遠不如以前宏偉,但香火依舊旺盛,周邊幾個縣市的善男信女每年都擇日上山朝拜。 山南一藏有得道高僧舍利子的“舍利塔”,外用巖石砌成八角形狀,高約25米,半徑2米,前方石碑鐫刻陰文楷書“神光寂照”四字,明萬歷丁已年建,清乾隆丁丑年修。山腰路邊有“劍泉”,傳為呂洞賓揮劍刺出,泉水清爽甜潤,四季不涸。其它景致還有“眉毛沿”、“通天竅”等。
區(qū)位簡介 在三清山 龍虎殿北的懸崖上。宋代建筑。前臨深谷,氣勢雄偉。塔以懸崖上之巨石為基,用花崗石分塔底、塔身、塔頂三段雕鑿干砌迭成,塔檐角稍向上翹,塔頂為攢尖式。塔高2米,古樸玲瓏,是三清山古建筑的明珠。 景點概況 風雷塔離王祜墓不遠,原為王祜墓的附屬建筑,當時從堪輿觀點出發(fā)為避山口之風而建,故名“風雷塔”。風雷塔周圍蒼松挺立,景色綺麗。這里東面臨壑,視野開闊,是觀云??慈粘龅暮脠鏊?。 風雷石塔位三清宮東部,按后天八卦圖屬于“震”方,故名“風雷塔”。 塔身全部為花崗巖琢成,共分七成,為六面垂檐形,玲瓏精致,歷經(jīng)狂風暴雨,雪壓冰侵,呈鋼鐵般黑色,至今完好無損
又名天下第三泉,池園形,徑盈丈,深數(shù)尺,水清徹透底,水珠噴吐,猶如珍珠,清瑩晶亮。水珠似通人意,每當人聲喧嘩時,越發(fā)噴珠吐玉,整個泉池如湯沸,游人嘆為奇觀。水質(zhì)甘美,清似瓊漿,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常年飲用有防癌、抗癌和治療心血管病之功效。泉池上建有亭閣,四壁刻有詩文,并嵌有由曾國藩手書的“天下第三泉”石匾,氣派非凡。
在三清宮左前側(cè),明代建筑。臺為花崗巖構(gòu)成,正方形二層基座,上為六角形,石臺頂上為弧形石塊構(gòu)成塔狀,頂部已塌六分之五,石臺內(nèi)空坍塌三分之二,下層角柱上刻有八行題字,已剝落難認?;鶎幽线呯澯小帮w仙臺”三個字。臺寬3.5米,深3.5米,殘高5.4米,面積12平方米。造型別致,古樸風雅。登臺遠眺,可見懷玉諸峰巍然屹立于萬里云天,宋朝文人趙蕃有《三清山》詩贊曰:“神月詩僧古道場,山雄吳楚接華陽?!边€可見公路盤旋如玉帶銀環(huán);入夜燈光點點,如綴明珠,難怪有人驚嘆道:“已覺此身圖畫里,滿目詩意見難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