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府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亦稱“大真人府”,是歷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江西貴溪上清古鎮(zhèn),南朝琵琶峰,面臨上清河(古稱沂溪),北倚西華山,東距大上清官二華里,西離龍虎山主峰十五里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后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gòu)成。規(guī)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筑華麗,工藝精致,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筑,也是我國現(xiàn)存封建社會“大府第”之一。院內(nèi)豫樟成林,古木參天,濃蔭散綠,環(huán)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
天師府宋崇寧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鎮(zhèn)關(guān)門口,元延祐六年(1319)重建于上清鎮(zhèn)長慶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于今址。占地二萬四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府門、儀門、玄壇殿,真武殿、提舉署、法篆局、贊教廳、萬法宗壇、大堂、家廟、私第(即三省堂)、味腴書屋、敕書閣、觀星臺、納涼居、靈芝園、以及廂房廊屋等。
明代的建筑大部分已毀于清康熙年間,現(xiàn)存六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建和修建的遺物。
天師府的建筑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獨有建筑風格。這里文物古跡眾多,不僅具有研究中國道教的價值,且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
府門(即頭門)臨溪聳立,古鎮(zhèn)小街東西橫穿,面闊五間,約二百平方米,高達二丈有一,十幾根大木柱,六扇三開大門,中門正上方懸“嗣漢天師府”直匾一塊,金光奪目。前正中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lián),上聯(lián)“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聯(lián)“龍虎山中宰相家”,東側(cè)置大鼓一面,名曰:“通報鼓”。門前東西墻間有石刻“道尊”,“德貴”二坊(今不存)。建筑雄偉,氣勢不凡。
儀門(已毀),進入頭門硪石甬道三百余步,通過二門直達大堂。在進頭門二十步的甬道間跨路橫建石坊一座,上書“儀門”二字。相傳文官武將至此停轎下馬。
二門距頭門一百二十步,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現(xiàn)已修復一新。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較頭門矮三尺,紅墻綠瓦,脊獸騰飛。十二根大木柱設門六扇三道,門上畫有秦瓊、尉遲恭、楊林、羅成、程咬金、單雄信六尊像為三對門神。中門上端懸直匾一塊,上書“敕靈旨”三個金字:前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lián),上聯(lián)“道高龍虎伏”,下聯(lián)“德重鬼神欽”。十八般古代兵器金光銀閃并列兩旁,顯得十分威嚴。
二門前,東為玄壇殿,西為法篆局、提舉署(均毀待建)。
進入二門有一大院,院內(nèi)合抱樟樹十余株,枝葉繁茂,十分蔥翠。元至正十一年鑄造的九千斤銅鐘,曾于一九七九年從太上清宮移放院內(nèi)(待建鐘鼓樓),以供欣賞。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大石碑也移放在古樟之下、以供考究。在二門通往大堂的甬道中心,掘有一井,深二丈七,據(jù)傳系南宋道士白玉蟾奉天師法旨所建。名:一日“丹井”,二日“靈泉井”,三日“法水井”,院內(nèi)二門兩廂設有品茶亭和小賣部,游客至此可品上龍虎山仙茶和上清板栗等龍虎山土特產(chǎn)。
大堂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堂是天師實施道政的地方,前距二門“九九”八十一步,后靠私第院門,面闊五間,約三百平方米,較頭門矮二尺,比二門高一尺,三面紅墻,門前建有“塞身亭”,堂后門直通三省堂,中廳正上方橫懸康熙十七年“御書“碧城”匾和乾隆七年御賜“教演宗傳”匾各一塊。堂內(nèi)原置有法臺、令旗、朱筆、兵器、御賜半副鑾駕,以及麒麟圖祖天師像等,頗有公堂神威之感。
私第是歷代天師的住宅,名“三省堂”,為江南院落式,是明建清修之物。院門梁記載:“皇清同治六年謹修”。今已再次油畫修繕。這區(qū)建筑是天師府的主體,面積約二千平方米,分前、后、中三廳和東西廊房,以及前左右花墻廂房,并與后花園和敕書閣結(jié)成一體,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院門前上書白底藍字對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南國無雙地”,下聯(lián)“西江第一家”。院門隱壁畫有“鶴鹿蜂猴”巨畫一幅,象征高官厚祿,宰相門第。繞隱壁登上三省堂,三省前后中三廳:前廳為客廳,面闊五間,三明二暗,四柱前伸,石階五級,敞門而進,東西花欄,各設臺階,廳前地面有一綠色園石,名“匝送石”。堂壁掛有墨龍穿云圖和祖天師像,東西四壁皆書名詩古畫。堂壁上方懸匾三塊:“道契崆峒”一匾置位正中央,“仙派名裔”排于東,“納甲周呈”列于西。
中廳(亦稱狐仙堂),相傳是天師祀奉“狐仙”之所,堂內(nèi)設有供桌、神臺,常明燈等供品神器。建筑結(jié)構(gòu),前與前廳用以天溝搭接,又以磚墻石門分之,后與后廳天井廂房連綴。前門額上書“道自清虛”四個金光大字,東西二門分“紫氣”、“金光”,各有額書。
后廳:后廳是天師的食宿生活廳,面闊五間,用以房室四問,宴廳一間,前有天井后有院,東西廂房上有樓,廂房與中廳連接,天井周十柱明現(xiàn),門窗四壁,雕刻精致,中置金魚大缸,兩旁假山列之。宴廳擺設為清代款式,四壁名畫詩詞,中堂正上方懸黑底花邊金字匾一塊,上書“壺天春永”,據(jù)說是袁世凱送六十一代天師六十辰壽匾。廳前上方懸“福備箕疇”一匾,說為清代一狀元徐甫所題贈。
靈芝園:順后廳東西門而進便是靈芝園的八卦門,門上方置有“雙龍戲珠”一圖,工藝精巧,觀者贊嘆不絕。墻壁上書對聯(lián)一副,文曰:“八卦涵宇宙,雙龍衛(wèi)乾坤”。靈芝園面不闊,乃一小院,是天師內(nèi)室散步的地方,種有奇花異草,金桂銀桂,四季飄香。兩側(cè)有狹小廂房,原供丫環(huán)家仆之宿,現(xiàn)修作圖畫資料展室之用。
敕書閣,前接靈芝園,后靠納涼居,是整個私第建筑區(qū)的最后一座。這里原系張?zhí)鞄煵亟?jīng)納籍的地方(今不存)。
觀星臺建在私第后廳西墻外的鄰屋頂部,從后廳西廂房登梯穿墻而至。建筑簡陋,三面窗明,乃是張?zhí)鞄熡^察南星北斗,測定天機之所。
萬法宗壇;二門院內(nèi),私第以西連接一區(qū)四合院為萬法宗壇,“萬神集聚”之所?,F(xiàn)已修復,紅墻綠瓦,油漆雕畫,脊獸騰飛。門懸“萬法宗壇”一匾,院約一千二百平方米,建殿三座:正殿五間,朝院門居中而立,階前置一“九龍三腳”焚香大爐鼎,東西二殿,合面而建。正殿為“三清殿”,原殿內(nèi)祀奉尊神,諸神、天兵天將共一百三十八尊,現(xiàn)塑有“三清”、“四御”、“三官”、“三張”(即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共十三尊,以供朝拜。東側(cè)為“靈官殿”,塑有王靈官(又名王善)踩火球,掐指舉鞭,紅臉長須,金袍綠帶之象(為道教護法神)。西側(cè)為“玄壇殿”,塑有趙玄壇(又名趙公明)黑臉長須,帥袍金甲,乘虎揚鞭之象(道教奉為財神)。院中十字甬道,珍花異木,松柏長青,千齡羅漢松二本,一雄一雌,盤根錯節(jié),葉翠蔥郁,并列峰冠,稀貴罕見,使萬法宗壇的四合院,顯得格外肅穆威嚴。
私第后廳之西,有一組外觀簡陋,約五百平方米的房屋,以連堂三進的格式,用天溝天井連成一體,建筑布局緊湊,由私第后廳經(jīng)西廊道入拱門而進。拱門石上有飄旗形狀的額塊,鑿有“橫金梁”三個不太顯目的小字。前后三廳,各廳三間,中為廳堂,東西為房室共十間。后廳視為正廳,前帶廊道天井,后有天溝,天溝后門通百花池至納涼居。字畫對聯(lián)均不存,唯有后廳堂上方懸“為觀其志”一匾。
百花池位于府第的西后端,水面約二千米方米,池周奇花異草,夏季荷花滿池怒放,水碧花香魚擺尾,垂柳曲橋湖心亭(亭待建)。池畔南岸,古木濃蔭,白鶴盤旋,百鳥歌鳴。
納涼居建于百花池岸,面閥四間,倚墻臨水,門額上書“納涼居”三字,這是張?zhí)鞄熎凡杓{涼,觀花賞月之所?,F(xiàn)已修復,供游客品茶納涼。
味腴書屋座落私第東部,前原建有家廟(已毀),書屋為院落式,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面闊約八百平方米,分前后二進,后為正屋有樓,中有天井兩廂,門前老桂倚墻,婆娑作態(tài)。石門鑿有隸書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泮芹蔓衍芹期來”,下聯(lián)“丹欄花開欄可攀”。書屋后門遠朝西華山,近臨池中水,門額上書“秀接衡陽”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