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山
蛇山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長江南岸邊。蛇山又名黃鵠山,綿亙蜿蜒,形如伏蛇,頭臨大江,尾插鬧市。與漢陽龜山隔江相望,武漢長江大橋的南岸和漢陽龜山的北岸為一橋飛架的南北交點。蛇山長約1790米,海拔85米,寬約25—30米,山上古跡甚多,名勝也不少,均呈斜陡長狹形,形勢十分險惡。在長約2公里的山上,歷代建有眾多的名勝古跡,馳名的樓閣亭臺有20多處,歷代名人崔顥、孟浩然、李白、王維、陸游等10多人,均先后登臨游賞,吟詩作賦,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帶高閣”,“桃樺深處暖云浮,隔樹紅妝倚翠樓”等名句三國時期,蛇山稱江夏山,又名紫竹嶺。北魏時稱黃鶴山,宋朝稱石城山,元朝時稱長壽山,明朝時被譽為金華山和靈山。其間,以蛇山為山名,是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中“繚繞為伏蛇……”故后世稱蛇山者為多;至清乾露江夏縣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內(nèi)外詳圖》正式標(biāo)名為蛇山。早在公元223 年,三國時筑夏口城于其上,歷代不斷擴建,名區(qū) 勝景甚多。馳多的樓閣在黃鶴樓、八極樓、白云樓、留云閣、一覽亭 等達(dá)20多處,故有“鄂之神皋奧區(qū)”的美稱。歷代名人如崔顥、孟浩 然、李白、白居易、王維、陸游等,均先后登臨游賞,行吟作歌,留 下佳作頗多?,F(xiàn)存勝跡可供參觀游覽的有:在蛇山之巔的黃鶴樓;在 長江大橋引橋東頭的勝象寶塔;在蛇山南麓的陳友諒墓;在蛇山中部 頂端的岳武穆遺像亭,簡稱岳飛亭;在蛇山南腰處的抱冰堂;在蛇山 尾部武昌大東門外的長春觀,以及許多重要的石刻碑刻等。其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現(xiàn)存除黃鶴樓外,尚有白云樓、八極樓、靜春臺、奇章臺、斗姥閣、留云閣、西夾閣、仙棗亭、石照亭、壓云莊、一覽亭等二十多處。飛檐崇脊,危聳半空;金碧輝煌,且大都與道教及神話傳說有關(guān)。蛇山尾部的長春觀,建于元代,是此山的道教中心,其他另有勝象寶塔、抱冰堂、涌月臺、岳飛亭、黃興銅像及歷代名士的許多重要碑刻題記等。億萬年前,武漢地區(qū)雖多次海陸交替,惟蛇山未受任何影響,它起伏自若,呈狹長形,屹立于武昌城中,山中各朝代據(jù)考證均有其遺跡,可惜至今多數(shù)已不復(fù)存在了。1924年為紀(jì)念武昌起義,將原有蛇山公元改建為首義公園,此為武漢三鎮(zhèn)最早的公園(比中山公園早三年)。蛇山頭枕大江,尾過小東門。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23年,東吳筑口城于蛇山上,以御外敵,。辛亥武昌首義,起義軍首破中和門(即起義門),1912年,為紀(jì)念武昌起義改中和門為起義門,當(dāng)時起義軍率先占領(lǐng)蛇山,在蛇山架炮猛轟清兵,為首義成功開辟了道路。蛇山雖不大,但名勝古跡甚多,自晉代以后,歷代不斷擴建,寺廟宮祠、亭臺樓閣、山石秀麗,綠蔭陪襯,歷代名人均攀登此山觀賞并寫歌賦詩。寫有“寒光媚幽石,疏林帶音閣”、“桃花深處暖云浮,隔書紅妝倚翠樓”名句佳作。此后由于天災(zāi)人禍,景觀大多廢毀,許多遺址不復(fù)存在。至1924年——1984年,蛇山由首義公園管轄,經(jīng)多年興建修繕有黃鶴樓、白云閣、落雁軒,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紀(jì)念碑、勝像寶塔、槌冰堂、古州城遺址,陳友諒墓等文物名勝亦在此山,陳友諒是元朝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并自立為帝。陳于1363年與朱元璋決戰(zhàn)失敗后,中箭身亡,葬于蛇山。在首義公園成立槌冰堂是張之洞之門生為紀(jì)念張之洞而集資興建。解放后,為滿足勞動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人民政府在經(jīng)濟(jì)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大力扶持古建筑文化不斷修葺增建使蛇山景觀不斷添新,使蛇山昔日之輝煌再現(xiàn),游人緬懷歷代英豪,莫不為之贊嘆不已,人們堪稱武昌蛇山實為江城之一大古跡和景觀,并為武漢人民仰慕之圣地。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