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稷行宮原名禹王廟。在龜山禹功礬上。為紀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故名。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元大德、明成化時兩次重修。明天啟年間(1621-1627)再修,易為今名。清順治九年(1652年)又修。原供奉大禹像,后增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像。舊時丹廊碧殿,金窗玉檻,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今存建筑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1986年按原風格修繕。其正殿,左右廊廡,門廳等,朱欞秀戶,檐角舒展,端莊雅麗,古粹飛奕,與晴川閣前后緊鄰,互相媲美,各呈特色。宮內(nèi)還陳列有大禹治水文獻,以及關(guān)于紀念大禹的遺跡記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