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巖宮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南巖宮位于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xiàn)存建筑2l棟,建筑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jīng)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等建筑物。
南巖宮的總體布局是九宮中最靈活的,既嚴謹,又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后,忽隨山勢轉(zhuǎn)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再轉(zhuǎn)崇福巖,才到宮門——龍虎殿前。進門以后,眼界略顯開闊,飾欄崇臺,層層疊砌。登上崇臺,穿過大殿遺址,方才見到南巖石殿及相關(guān)建筑。
南巖石殿,額書“天乙真慶宮”。坐北面南,建于懸崖之上。為石雕仿木構(gòu)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門窗、瓦面、匾額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裝。面闊3間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當(dāng)山現(xiàn)存最大的石殿。殿體堅固壯實,斗拱雄大,而門窗紋飾則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由于石構(gòu)件頗為沉重,且又在懸崖峭壁上施工,故難度很大。因此,可以說南巖石殿的建造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
兩儀殿位于石殿右側(cè),坐北朝南,面臨大壑。歇山頂式,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琉璃瓦屋面。殿后依巖為神龕,正面為棱花格扇門,安在前金柱上,與檐柱形成內(nèi)廊,直通石殿。面闊3間10.03米,進深3.9米,通高7.29米,殿前為著名的龍首石,俗稱“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性和科學(xu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