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五窟
這是莫高窟現(xiàn)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平面呈長方形,單室??唔斒瞧鸺馆^寬的縱向人字披,浮塑脊枋和椽子,模仿我國中原地區(qū)木構建筑的形制。南北兩壁上是幾個闕形龕?!瓣I”是中國古老的建筑形制,現(xiàn)存最早的“闕”的形象見于長沙馬王堆西漢一號墓帛畫。高的叫母闕,低的叫子闕,加上起脊的屋檐(大屋頂),就形成了一座完整的宮殿式建筑。闕在中國古代是作為宮門以顯示皇權威嚴的象征性建筑。佛教傳入我國以后,從內容到形式都受到了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觀念、民風習俗及審美觀的巨大影響。因此,闕也被搬進了石窟。這幾個闕形龕在這里象征著彌勒居住的“兜率天宮”。龕里的塑像都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佛教中所謂佛國三世中的未來佛,是“兜率天宮”的主宰。佛教宣稱:人們只要信奉彌勒,忍辱苦修,來世就可以上升到佛國的“兜率天宮”享受無限的樂趣。 正面貼壁的交腳彌勒塑像高3.4米,是莫高窟早期最大的彩塑。這身塑像肩寬腰細,頭戴化佛寶冠,鼻隆高直,眼圓唇薄,長發(fā)披肩,上身半裸,項飾瓔珞珠寶,下坐雙獅座。這些特征顯然與犍陀羅藝術有密切的關系。彌勒菩薩所著的貼身透體的羊腸初則是當時敦煌地區(qū)流行的服裝。彩塑的作者在繼承中原傳統(tǒng)雕塑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地吸取了外來藝術的營養(yǎng)以嫻熟的技藝、簡樸的手法,塑造出了這尊體魄雄健、造型敦厚、具有獨特風格的彌勒菩薩。顯然,這是敦煌“地接西域”、“華戒所交”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從這尊塑像殘斷的手腕處,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構成泥塑的各種材料及塑像的制作情況。敦煌彩塑(除幾尊特大塑像外)一般都是泥塑,在塑造時先用木料制成骨架,骨架是按照塑像姿態(tài)的需要扎制的。然后再將芨芨草、蘆葦或者麥秸用麻繩捆扎在木質骨架上,接著就可以塑泥了。塑像用的泥一般都要摻加大量的麥草、麻刀或者棉花等纖維和適量的細砂,分別制成粗細不同的泥。塑造時由內到外用泥由粗而細,分成若干層次,層層壓緊,收縮干燥。這樣制成的塑像一般不會開裂變形,堅實細膩的表面出宜于敷彩作畫,當然,用質弱易腐的草木和黃土制成的藝術品能千余年不朽于世,還要歸功于敦煌所處的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 ”北谝詽h畫構圖的傳統(tǒng)形式并列的畫面是莫高窟現(xiàn)存最早的本生故事畫。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