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中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名山勝水遍布境內(nèi),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安徽的資源豐富,茶竹林特產(chǎn)豐富,全國十大名茶中,安徽占4個: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此外廣泛分布于皖浙贛接合地區(qū)的氣味清香的屯溪綠茶也很有名。左邊是黃山的雄奇壯麗,右邊是徽村的水墨淡雅。去安徽自駕游最佳季節(jié):每年4—11月。
游覽了雙溪寺,還可往南游翠峰寺、六畝田,這便是翠峰滴翠。翠峰,有滴翠、翠微、翠蓋三座山峰。翠蓋峰也稱蓋山。翠峰最高處海拔1087米。北有天香嶺、升云峰等,西北有獅子峰,南有雙峰,下有舒姑泉、雪潭等名勝。滴翠峰如壘砌三層,上大下小,又稱上翠峰、下翠峰、中翠峰。朝朝暮暮,峰頂煙云繚繞,如凝煙積翠,蒼翠欲滴。古人描寫翠峰景色是:“云氣沾衣濕,風光著樹濃。玲瓏三襲幻,空翠滴芙蓉。”峰前有翠峰寺,寺內(nèi)有《翠峰八景》碑,刻詩文于其上。寺原名“天柱庵”,系唐未從天柱峰下拆遷重建的。翠峰寺廟宇高大,佛像莊嚴,寺內(nèi)樓閣、禪房依然是古寺風貌。寺前有小溪環(huán)流,寺后有山泉涌溢,環(huán)境清幽。清光緒年間,著名法師月霞等人從湖北而來,在寺內(nèi)創(chuàng)辦“華嚴大學”,專門講授《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有名的虛云和尚,當時以僧伽學員身份在校聽經(jīng)參學?!叭A嚴大學”正式學僧三四十人,前來旁聽講經(jīng)的更多。凡愿來聽經(jīng)的“四眾弟子”都可列席。一次,智妙和尚被法師指責,憤然離去,到八里外的山洼墾荒“六畝田”,自建茅庵數(shù)間,接待僧、尼和男、女居士,創(chuàng)建成了一座大廟。定名為“心安寺”。廟宇至今完好,僧人居此禪修
了解更多>>
慈云洞風景區(qū),位于慈云禪寺旁,因處慈云山下而得名,洞體全長3500米,已開發(fā)1500米。地下泉水從洞內(nèi)蜿蜒流出,水聲潺潺,終年不絕。洞內(nèi)鐘乳累累,步步有景,“人在景中走,水在腳下流”,景色相連相映生輝。石柱、石筍拔地而起,石幔、石簾從天而降。鐘乳石變化萬千,形態(tài)各異,狀人擬物,無形不似。 有的像大慈大悲的“觀世音”、有的像“福、祿、壽”三位仙翁,有的像“蟾蜍望月”、有的像“麒麟送子”。一條百米長的通道,鐘乳倒掛、層層疊疊、薄透如紗、如銀如玉,加上現(xiàn)代燈光的效果,色彩斑斕,如同絲綢展覽大廳,洞深處有一巖壁,酷似一組雪景的天然山水浮雕,濃濃相間、主次有序,令人稱奇“七音響石”而鐘乳倒掛、厚薄不一,用手叩之,能發(fā)出不同音響,悅耳有韻如豎琴。“頌經(jīng)堂”、“雪擁玉門”等景觀另見特色。洞余下的2000m開發(fā)的“探險游”,游人涉水而不進,深處及頸項,窄處需匍伏而行,險象環(huán)生、別生情趣。
船形石縱臥天柱山景區(qū)內(nèi)虎頭崖下的溪流中。長20余米,高闊均10余米,如一艘船只擱淺在溪澗之中。溪水從石下奔流而過。石頂有明嘉靖年間羅文博題刻的大字.
臥牛湖風景區(qū)是韭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21000畝,其中水面17000畝,山場2000畝。碧波萬頃的臥牛湖依偎于峰巒起伏的鳳陽山脈腹地,是鳳陽人在1958年用智慧和汗水興建的一容量為1.03億立方米,面積11.1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所以又叫鳳陽山水庫,它位于韭山洞至禪窟寺公路以北,宋集至韭山洞以東的大片水域。這里青巒疊翠,修竹茂林,浮山游云,雁飛魚躍,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南天門位于瑯琊古寺南山峰,海拔310米,是瑯琊山最高峰,擁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建筑群。有“二九徑”或“天門登道”登上南天門,站在會峰閣上遠眺長江如帶、鐘山如羅,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碧霞宮是人們?yōu)榧o念碧霞仙姑使瑯琊山變得風景秀美而建造。每年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祭祀,從而形成規(guī)模盛大的“初九廟會”。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由中央電視臺瑯琊山風光攝制組拍攝到的千古奇觀“海市蜃樓”為瑯琊山增添了無限神奇。 當?shù)叵嚓P景點: 南天門 瑯琊山風景區(qū) 醉翁亭 瑯琊古道 深秀湖 瑯琊山-野芳園 歐陽修紀念館 意在亭 瑯琊山-讓泉
龍興古剎,又稱大龍興寺,俗稱龍興寺,位于鳳陽縣城北面“第一山”下。它的前身是於皇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出家禮佛于此,為朱元璋的發(fā)祥地。龍興古剎建于明興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元璋親自寫了《龍興寺碑》碑文,御書“第一山”碑,制定了一部《大龍興寺律僧法》。明初的龍興古剎,規(guī)模宏壯,擁有佛殿、法堂、僧舍共三百八十一間,為我國名剎之一。明清二代,古剎多次遭兵、火之災,規(guī)模逐漸縮小。到清末,古剎面積僅有明初時的二十分之一。文革初期,又遭人為破壞。一九九二年,縣委、縣政府決定修復龍興古剎,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一九九三年,縣政府聘請大九華百歲宮住持慧慶法師主持修復古剎。幾年來,先后新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藏經(jīng)樓、念佛堂,改建了大悲亭、太祖殿,共有佛殿、僧舍二百余間,占地六十作畝,規(guī)模僅次于明初時期,成為皖北地區(qū)的佛教中心和重要的旅游景點。全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自為龍興古剎、大雄寶殿題字。
護國寺位于天長市區(qū)南端,占地五十余畝,建筑面積近五千余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年間,是全國千座經(jīng)典寺廟之一,現(xiàn)為省級重點開放寺廟。護國寺是一座園林式廟宇,有“袖珍九華”之美譽。寺內(nèi)殿閣錯落,亭臺參差,花木繁茂,綠草如茵,環(huán)境幽雅,景色秀麗,是皖東地區(qū)著名的宗教旅游勝地。 護國寺原考慮在天后宮基礎上進行重修,但因該面積狹窄,交通不便,在再三斟酌下,最后將護國寺遷至離縣城二里許的南郊望城岡進行建造。護國寺新址瀕臨川河,四周有桑竹環(huán)繞,環(huán)境清幽雅致。1987年4月,重建工程破土動工。十多年來,在各級政府及有關人士的大力鼎助下,先后累計投入250萬元,新建起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報恩堂、玉佛樓、方丈樓等,另建醒園,內(nèi)有怡然亭、愛蓮亭、詠豐亭、義城堡、長春樓、清涼園等景點。全部建筑仿蘇州,揚州寺院格局建造,是一座具有園林風格的嶄新寺院。迄今為止,護國寺已先后接待海內(nèi)外香客游人五十多萬人次?,F(xiàn)在的護國寺已原成為天長市的主要風景區(qū)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寺內(nèi)珍貴文物主要有一對石獅和“仙人足印”。石獅原存于清嘉慶年間吏部尚書王安國宅內(nèi),后移至寺中。石獅質(zhì)地柔軟,雕刻精美,歷經(jīng)兩百多年,線條依然清晰,栩栩如生。怡然亭北面有一塊石頭名曰“仙人足印”,原置于橫山天官寺中,后寺毀乃被棄于橫山腳下,1989年移入護國寺。石上凹處酷似仙人足跡,約一尺長,民間傳說是張果路過此地留下的足印。
寶林寺座落于天長市區(qū)東郊蘆龍鄉(xiāng)王橋古街北側(cè)高郵湖南岸,四周綠水環(huán)繞,環(huán)境幽雅,寺內(nèi)古柏參天,花木繁茂。寶林寺是唐代御賜寺院,歷史上規(guī)模頗巨,現(xiàn)復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圣殿、多景樓等。古寺聲名遠揚,歷史上文人墨客參訪者甚多,留下大量詩篇游記,當代高僧茗山法師為寶林寺題寫寺名。
赤鑄山位于市東北郊,與神山、火爐山、馬鞍山連綿一體,因“山勢逶迤”、“曲徑幽邃”,為近郊之勝境。赤鑄山充滿歷史古韻,極富傳奇色彩。 相傳春秋時干將在此設爐造劍,三年成雌雄二劍,其劍青光閃爍,鋒利無比。 《圖經(jīng)》云:“干將淬劍于此”。至今山上仍存“淬劍池”、“砥劍石”、“鐵門檻”等遺跡,并都有一段精彩動人的故事?!按銊Τ亍蔽挥谏筋崳夭淮?,水不深,但終年不枯,水清鑒人,頗為神奇。 據(jù)書載:干將死后亦墓葬此山。唐代名將李靖曾在附近平叛,安定一方,后人遂在神山建李衛(wèi)公祠以奉祀。 傳說宋乾道七年(1171年),蕪湖大旱,縣令沈端節(jié)到赤鑄山李衛(wèi)公祠祈雨二日后喜得,乃建一亭,取蘇軾《喜雨亭記》文竟,命名“志喜亭”。從此,“神山時雨”名聞遐邇。歷代文人雅士愛來赤鑄山尋古探幽,留下甚多詩篇:“古劍摩空宇,寒光啟太阿”、“干將昔此鑄芙蓉,風雨千秋石上松”,使“赤鑄青鋒”古韻長存。 1977年,蕪湖市人民政府始建神山公園,植樹造林,恢復景點,重建志喜亭,開掘芙蓉湖,豐富和美化了“赤鑄青鋒”這一著名景觀。
赤灘位于涇縣城北7.5公里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是青弋江航道上一個古老的水上重鎮(zhèn),自明、清以來一直就是鄉(xiāng)(鎮(zhèn))政府所在地,成為遠近數(shù)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曾是涇縣歷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鎮(zhèn)之一,現(xiàn)隸屬琴溪鎮(zhèn)。赤灘古鎮(zhèn)歷史悠久,在水運交通發(fā)達的時代,為青弋江水上航運要沖,人口眾多,商賈云集,名揚涇、南、宣周邊數(shù)縣。其三面環(huán)水,環(huán)境清悠,風景宜人,民俗文化豐富,佛教氛圍濃郁。周邊人文古跡眾多,距赤灘數(shù)里的馬頭磯,為古涇川八景之一,邑候江恂有“涇川鎖鑰”的題刻,筆力雄渾,鐫刻精湛;琴溪古窯址名列“省?!保唤ㄓ谒未膸r龍禪寺,曾一度香火旺盛,歷經(jīng)滄桑,現(xiàn)已部分修復,有大雄寶殿、觀音、藥師、財神等配殿,殿中佛像金碧輝煌、莊嚴威儀;新辟的青弋江漂流,水光山色俱佳,沿途有獺獵洞、鷹站鰲頭、書板巖、太陽島等鬼斧神工的奇洞異石。面江遠眺,青山野渡,江水東流,令人心曠神怡,水光山色間仿佛依然蕩漾著當年詩仙李白舉杯臨風、緣江而去的悠悠身影。盡管隨著陸路交通的日益發(fā)達,青弋江水運地位的下降,古鎮(zhèn)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但漫步其間,依然能從那整飭的卵石道、錯落有致的馬頭墻間感受到它曾經(jīng)的輝煌。近年來,一些有識之士,為保護赤灘老街的古建筑做了大量的工作,并逐步依托其保存較為完好的老街古建筑和豐富的民俗、佛教文化基礎大力開發(fā)旅游修繕了老街,重建了巖龍禪寺,新辟了縣城至赤灘老的青弋江漂流,恢復了赤灘傳統(tǒng)廟會,初步形成了獨特的赤灘街民俗文化旅游。隨著旅游開發(fā)的不斷深入,赤灘古鎮(zhèn)將逐步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以全新的面貌將自己悠久、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展現(xiàn)在廣大游客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