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春分,杭州人對于龍井新茶的期盼,便如這開水泡茶一般,一芽一芽地醒了

今年杭州冷得時間長,茶農(nóng)說雖然會影響茶葉產(chǎn)量,但低溫有助于鮮葉營養(yǎng)成分的積累,倒是提升了春茶的品質(zhì)

明前茶已經(jīng)上市,雨前茶正在采摘中

陽光正好,不如出發(fā)去龍井,龍井泉,龍井寺,龍井村,走走問茶古道,看看那些聽著鳥語泉聲長大的茶樹們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自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到過龍井之后便欲罷不能,來杭州必到龍井打卡

御題龍井八景:風(fēng)篁嶺、過溪亭、方圓庵、神運(yùn)石、滌心沼、一片云、龍泓澗、翠峰閣,興之所至分別賦詩,稱為《龍井八詠》

八詠不是八首詩,而是來一次寫八首,來4次作詩4次,四八三十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陛下為一個城市的一個景點(diǎn)作詩32首,足見用情至深,可算是絕無僅有吧

那就,跟著乾導(dǎo)走起

龍井,在西湖西南,南高峰與天馬山之間,風(fēng)篁嶺上,舊名龍泓、龍湫或龍泉

一口泉井,大旱不枯,據(jù)說古時每逢干旱人們到此求雨,有求必應(yīng),古人便以為泉井與海相通,其中有龍,稱之為"龍井"

有沒有龍不知道,求雨倒是有證可考:明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年),在龍井發(fā)現(xiàn)一枚"投龍簡",上面刻著東吳赤烏年間向"水府龍神"祈雨的告文

赤烏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quán)的第四個年號,238年-251年,可見三國時龍井就已經(jīng)有名了

走問茶古道,去往龍井

清晨的山谷有些迷朦,隨性的藤蔓攀援著自由生長的老樹,初生的新葉在微風(fēng)中好奇地顫動

圓墩墩的茶樹蜂擁在小徑旁,讓人忍不住想摸摸它們的圓腦袋,陽光下似乎有茶香氤氳

龍泓澗在山道旁,忽左忽右,一路相隨

八景之一的龍泓澗似乎有點(diǎn)對不起它的名頭,亦或是我路過的這一段經(jīng)過山石的挫折后失了初生的氣勢?

澗水源自龍井,沿崖壁而下,經(jīng)滌心沼、過溪亭,匯入西湖,乾隆詩詠《龍泓澗》:刻峭崇山澗有泉,幾番坐石得吟篇;外人不識臨眼底,卻道湍流落半天

路過龍井草堂,園林風(fēng)格的餐廳,據(jù)說一天只做八桌菜,菜品極精致

獨(dú)自在山林間游蕩,城市在不遠(yuǎn)處喧囂,自然與人間近在咫尺,也許這是杭州的魅力

路上人很少,空氣清涼,有點(diǎn)甜

前面有了人煙,疫情前這里應(yīng)該是賓客盈門的茶室或農(nóng)家樂吧

不知道他們做不做民宿,選一個雪天住到這里,雪夜簌簌撲落的雪花,雪后枝葉間閃閃爍爍的陽光,冰涼清澈的空氣,可以記一生的美好

農(nóng)家對面,是收錄龍井八詠詩的碑廊,100多米長的木制碑廊分為4段,有乾隆皇帝四到龍井的記述和刻在青灰京磚上的八詠詩

乾隆第一次巡游龍井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第三次南下到杭州時,“花港遵迤西,跋馬數(shù)里許”,清晨從行宮出發(fā),策馬經(jīng)花港,至過溪亭下馬

御題龍井寺額“不著一相”、前堂額“篁嶺卷阿”、后堂額“清虛靜泰”,題龍泓澗旁八角亭“振鷺”,聽泉亭“聽泉”,摩崖“湖山第一佳”,最出名的是八景八額八首詩,世稱《龍井八詠》

行至龍井寺,依井而座,品著龍井泉沖泡的龍井茶,文思如涌,又作《坐龍井上烹茶偶成》、《龍井上作》兩詩,至日午方去

第二次巡游龍井在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第四次南巡到杭州,住在西湖圣因寺行宮

這年春天杭州多雨,上山不易,惦記著龍井的乾隆在《小有天園》中寫道:興心尚龍井,詩就便鳴鞭

返京前一天天隨人愿,終于雨止天晴,乾隆興沖沖重游龍井,臨井而坐,“汲水烹茶正雨前”,又作龍井八詠,感謝老天爺“斯誠佳矣予無夢”,終于沒有留下遺憾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三月,年已七旬的乾隆第五次南巡杭州,與前次下江南相隔了十五年

故地重游,難忘龍井,沿著第一次來龍井的路,由花港迤西而來,“十五年重此跡蹤”,“依舊青山綠水里”,再次為“龍井八景”題詩

回程至嘉興,還惦記著“龍井昨才述橋事”

三年后,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在杭州駐蹕七日,不顧年邁,又一次爬山涉水來到龍井,再續(xù)八詠,“八詠逮茲四度酬,翠峰廿載閱春秋”

會心三過這邊的龍井八詠是從首都博物館找齊復(fù)制的乾隆親筆,泛黃宣紙上龍飛鳳舞的手書,御題御印齊全

不遠(yuǎn)處是龍井八景中的兩景:過溪亭、滌心沼

《過溪亭》:溪云不過忽成過,一笑名因二老留;有意無心設(shè)相較,過贏不過兩三籌

乾隆皇帝詩中的二老是北宋高僧辯才和曾任杭州市長的蘇東坡

那年辯才自天竺退居龍井寺,寺前有道虎溪,溪上小橋名“歸隱”,辯才退隱時立下清規(guī),張貼寺內(nèi):山僧老矣,精神衰憊……殿上閑話,最久不過三炷香;山門送客,最遠(yuǎn)不過虎溪橋

那一日,蘇東坡來訪,辯才與他一見如故,秉燭夜談

次日辯才送客下山,兩人邊走邊聊,不知不覺送過了虎溪,一旁跟隨的小僧驚叫:送客已過虎溪橋!

辯才笑笑:杜甫說過,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fēng)流

自此改橋名“歸隱”為“過溪”,后人建亭橋上,稱“過溪亭”,也叫“二老亭”

《滌心沼》:辨才歸老開精舍,沼水曾臨蘇與秦;卻是清波無芥蒂,滌乎抑否聽伊人

滌心沼在龍泓澗上游,龍井泉水流經(jīng)此處,匯聚成潭,旁有滌心亭,意為“用此處清澈澗水,可洗盡塵世煩惱”

如今這里開了一間私廚會所,素襖長裙的服務(wù)員在山石曲廊間輕盈穿行

潭水不再有昔日的清澈,莫非是滌心太多的緣故?

一只鳥兒一動不動地停在枯荷上,不肯戴眼鏡的近視眼以為是個盆景裝飾,剛想用相機(jī)拉近了看,它啾的一聲飛走了

滌心沼旁邊有間乾隆與茶文化陳列室,存著1∶1復(fù)制的《乾隆南巡圖》杭州部分和一些御用陶瓷仿品、御墨御批奏折的復(fù)制品

經(jīng)過溪亭,溯溪而上,便是《風(fēng)篁嶺》:橫嶺中分南北云,筼筜夾道翠氤氳。經(jīng)過不覺衣裳濕,清籟猶從天半聞

篁,意為竹田、竹林,當(dāng)年退隱的辯才和尚在寺前山嶺上開辟山道、廣植青竹,修篁夾道的盤纖小徑上,常有蘇軾、秦觀等人拾級而上,來與辯才談禪、品茶、賦詩,風(fēng)吹竹葉休還動,風(fēng)篁嶺因此得名

風(fēng)篁嶺上風(fēng)篁亭,鳥語清脆,竹葉奚索

乾隆皇帝可算是稱職的開發(fā)龍井旅游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問茶古道串起龍井八景,有風(fēng)景有人文,有典故有詩詞

沿著古道一路上行,一路鳥語不絕,山間鳥語不似家養(yǎng)小雀,婉轉(zhuǎn)中自有一種空靈

龍井八景之五,《方圓庵》:述古何須稱辯材,笠庵聊爾與俳徊; 天圓為覆地方載,試問誰能出此哉

方圓庵原址在老龍井,辯才禮佛會客之所,圓蓋方址,蘊(yùn)涵“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智欲圓而行欲方”的處世觀

北宋元豐六年(1083)四月九日,僧人釋守一往方圓庵拜會辯才,圍繞“方圓”二字相談甚歡,釋守一寫下《杭州龍井方圓庵記》以紀(jì)念此行,并請好友大書法家米芾手書勒碑

這字,如這景致,賞心悅目

明代龍井寺遷址重建,原來的方圓庵早已不再,此處為2006年復(fù)建,如今辟作私廚,山野中的矮墻院落,品茗淺酌之所

路過浣花池,幾近干涸,“飛英蘸水,漫天起舞”已成往事?

龍井八景之六,一片云在龍井東北側(cè),是一塊青潤玲瓏,形似片云的巖石,高約丈許

石邊有亭,亭上匾額為乾隆御題

乾導(dǎo)賦詩《一片云》:片石玲瓏依碧峰,英英常帶岫云濃,山莊別室斯津逮,對此依然仰圣蹤

再往前,便是滌心沼、龍泓澗、浣花池的源頭龍井泉了

龍井泉與虎跑泉、玉泉并列西湖三大名泉

井旁湖石嶙峋,井邊守護(hù)的一棵老樟樹已是320歲高齡,樹干直徑超過2米8

泉水清冽,聽泉亭的尖角與老樹新葉倒映水中

龍井泉是一個裸露型巖溶泉,大片出露的石灰?guī)r層向著龍井傾斜,西面高聳的棋盤山攔蓄大氣降水向地下滲透,沿著石灰?guī)r層面裂隙源源不斷地向龍井泉匯集

龍井泉有一個奇特的“分水線”的說法,可能是水流形成的表面張力,也可能是地下水和地面水的比重差異,說攪動時水面會形成蠕動的分水線,似把泉水"分"成兩半

旁邊放了根竹竿,估計(jì)是給游人做試驗(yàn)用的,拿來攪了半天,也沒看見分水線,是方法不對?下次你去時可以試試

龍井八景講到幾了?第七景《神運(yùn)石》就在龍井泉邊:移來不及五丁穿,峭茜亭亭一朵蓮;聞?wù)f鐵牌同出井,依稀辨得赤烏年

乾隆皇帝的詩挺大白話的,說出了這塊石頭的來歷:

明正統(tǒng)十三年 (1448年),大旱,一位名叫李德的官員,主持龍井淘浚工程

淘得鐵牌、玉佛、金銀錠等物,金銀錠上還鑿有大宋元豐 (1078-1085)年號

隨后在井中發(fā)現(xiàn)一塊巨石,令80位力士全力起出,石上題有“神運(yùn)”二字及各種題刻,依稀可辨草書“截臬神運(yùn)石,下有玉泓池”,其他漫滅不可讀

神運(yùn)石出井后,又在井底淘得鐵牌十五面、銀二條,上面鑿有三國東吳赤烏 (238-251)年號,應(yīng)該是三國時祈雨所用

就在此時,四周突然烏云密布,龍井泉水洶涌而出,李德懼怕再淘會驚擾神靈,即告完工,神運(yùn)石自此立于井邊,只是現(xiàn)在的“神運(yùn)石”,已非當(dāng)年原物

龍井泉邊龍井寺,那邊圍起來在施工,說是一個新茶館正在裝修

坐在井邊石凳上,聽一會兒泉水之聲,倒是可以滌心

忽聞人聲,是兩位本地老阿姨坐在聽泉亭里閑話家常

再往上走,是最后一景《翠峰閣》:層甍自據(jù)最高峰,十五年重此跡蹤;依舊青山綠水里,去來今者覓何從

當(dāng)年乾隆皇帝登閣遠(yuǎn)眺,盡覽龍井勝景,欣然題名“湖山第一佳”

御書樓是乾隆題詩詠賦、撰寫《龍井八景》之處,舊樓已毀,2005年重建后改作茶樓

還記得這一路八景或以八景之名有多少作了茶樓私廚么?

御書樓,龍井寺,方圓庵,滌心沼,龍井草堂,還有許多叫不出名目的農(nóng)家茶樓,不愧龍井問茶之名

一路走來,總覺得哪里不對,小時候隨父母來過龍井,那井似乎不是現(xiàn)在這井,依稀記得井上應(yīng)該有個口吐泉水的龍頭,還有,怎么不見那18棵龍井御茶呢?

翻查資料,關(guān)于龍井的遠(yuǎn)不如西湖多,拼拼湊湊終于搞明白,記憶中有龍頭的龍井是老龍井,在離這里不到1公里的獅峰山下

龍井寺原來在老龍井旁500米的落暉塢,始建于五代后漢乾佑二年(949年),初名報(bào)國看經(jīng)院

北宋時(960~1127)改名壽圣院,高僧辯才歸老于此

明正統(tǒng)三年(1438年),龍井寺遷移至現(xiàn)龍井旁

那,李德淘出神運(yùn)石的龍井應(yīng)該是這個老龍井?

問當(dāng)?shù)厝死淆埦略谀睦?,說早已不存,原址改建后成了龍井茶室,是近幾十年老杭州人邀約喝茶的首選

心中有佛,人間即寺,是否?

十八棵御茶龍井也在老龍井御茶園,看來我得再去一次龍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