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北的中俄邊境線上,靜靜的流淌著這樣一條河流,它沒有鴨綠江水的波瀾壯闊,也沒有雅魯藏布江的洶涌澎湃。千百年來,這條河靜靜流淌在呼倫貝爾草原上,滋潤著美麗富饒的土地,見證了戰(zhàn)火紛飛的歷史,哺育了蒙古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漢族等各族兒女。這條河就是額爾古納河。

額爾古納河全長970公里,為黑龍江正源,總流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相當(dāng)于4個臺灣那么大,沿途匯集了海拉爾河、根河等1800多條大小河流。額爾古納河的上游海拉爾河自于牙克石進(jìn)入呼倫貝爾高原,流至阿巴該圖山附近,始稱額爾古納河,之后它一路向北奔騰,在漠河附近與從俄羅斯而來的石勒喀河交匯,從這里起它被稱為黑龍江。黑龍江再向東2800公里注入鄂霍茨克海,草原上源源不竭的奔流之力才算用盡。

額爾古納河本為中國的內(nèi)陸河,河兩岸擁有茂密的森林,肥沃的良田和優(yōu)良的牧場,動植物資源豐富,宜農(nóng)、宜牧,是人類理想的天堂。公元1世紀(jì),拓跋鮮卑的祖先曾在這里長期居留。隋唐時期,鐵木真的祖先蒙兀室韋部落在這里生息繁衍。

公元12世紀(jì),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額爾古納河畔厲兵秣馬,率領(lǐng)蒙古騎兵金戈鐵馬南征北戰(zhàn),遂統(tǒng)一蒙古諸多部落,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額爾古納河地區(qū)一直是他母親的氏族弘吉剌部的游牧地,13世紀(jì)分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大弟弟哈薩爾。

時光變遷,榮辱交替,繁華落盡。公元16世紀(jì)末,俄國南侵,康熙皇帝為了同衛(wèi)拉特的噶爾丹爭奪蒙古地區(qū)的控制權(quán),于1689年8月29日,欽差大臣索額圖在尼布楚與俄國御前大臣柯羅文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額爾古納河為兩國的界河,兩國以河道中心為界,西岸劃歸俄國,東岸屬中國。從此,額爾古納河告別了內(nèi)河的概念,河西岸的大片土地被迫割讓,留下了沉痛的歷史。

從清朝雍正5年1727年開始,清廷從滿洲里到黑龍江漠河一共設(shè)置了18個卡倫(哨卡),其中14個在額爾古納境內(nèi),以防止俄羅斯人越界放牧墾荒。如今卡倫雖然早已經(jīng)消失,但是四卡、六卡之類的地名仍然被使用著。

然而,兩岸居民各種方式的交融仿佛額爾古納河密如蛛網(wǎng)的水系一樣錯綜復(fù)雜。19世紀(jì),額爾古納發(fā)現(xiàn)大量沙金,河兩岸的人民紛紛前來淘金,中國的采金工們有不少娶了俄羅斯女子為妻;十月革命時,又有一批批俄羅斯貴族為避難紛紛來到額爾古納定居。據(jù)《額爾古納僑務(wù)概況》記載,20世紀(jì)20年代前后,僅在額爾古納河沿岸嫁給中國人的俄國女性就有1000多人。

伴隨不斷的繁衍生息,這些華俄聯(lián)姻家庭的后代便被統(tǒng)稱為 “華俄后裔”(俄羅斯族),俗稱華俄混血兒。如今,居住在額爾古納地區(qū)的此類混血兒有8000多人,后代已繁衍至第六代。他們雖然從相貌上還有著俄羅斯人的特征和部分生活習(xí)慣,但已經(jīng)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說俄語了,一開口就是地道的東北方言。

位于額爾古納河中游東岸的室韋小鎮(zhèn)是中國唯一一個俄羅斯民族鄉(xiāng),如今是網(wǎng)紅景點。室韋對面是近在咫尺的俄羅斯小鎮(zhèn)奧洛奇。房屋街市歷歷在目,黃頭發(fā)、藍(lán)眼睛、高鼻梁的俄羅斯人在河邊勞作、垂釣、游泳,偶有中、俄邊防軍巡邏艇與游艇相擦而過。室韋雖然是國家一類口岸,但和奧洛奇并沒有開放民間小額貿(mào)易和人員交流。兩國的居民雖然比他們本國絕大多數(shù)地方的同胞生活得更近,不過幾十米的界河依舊是咫尺天涯。

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冬天出奇的冷,非常漫長,每年9月底就開始進(jìn)入冬季,一直到來年5月份才能看到春暖花開,只有3個月的無霜期。6、7、8月份是額爾古納河流域最美的季節(jié),蜿蜒而清澈的額爾古納河在草原上靜靜地流淌,草原上到處是百合爭艷,花海如潮。文/圖 納蘭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