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的塑造

地形的塑造是園林建設(shè)中最基本的一步,英語“風(fēng)景(landscape)一詞是“大地”(land)和“圖景”( scape)兩者的復(fù)合。荷蘭語中“風(fēng)景”可解釋為“土地的形態(tài)”。這表明了地形的重要性。設(shè)計時應(yīng)反復(fù)斟酌,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山形

堆山不宜對稱。自然界中不乏山體平立面對稱的例子,卻不應(yīng)是我們效法的對象。平面上要做到緩急相濟,能夠給人以不同感受。在北方通常北坡較陡,因為山的南坡有背風(fēng)向陽的小氣候條件,適于大面積展示植物景觀和建筑色彩。

立面上要有主、次配峰的安排。

圖1-2-1-6中,a為主峰,b為次峰,c、為配峰,三者不能處在同一條直線上,也不要形成直角或等邊三角形關(guān)系,要遠近高低錯落有致。正如宋朝畫家郭熙所說:“山,近看如此,遠數(shù)里看又如此,遠十?dāng)?shù)里看又如此,每遠每異,所謂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側(cè)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弊鳛榕阋r的山(客山)要和主峰在高度上保持合適的比例。圖1-2-1-7中,上圖客山過大,難以反襯出主山之雄。中圖又嫌太小,顯得無足輕重,不具備可比性。下圖里兩者關(guān)系處理較好,做到了“眾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互盤,祖峰乃厚”(土維《畫學(xué)秘訣》)。由此可見,增加山的高度和體積不是產(chǎn)生雄偉感的惟一途徑,有時反會加大工程量。

中國園林里為使假山石具有真山的效果,常將視距安排在山高的3倍甚至2倍以內(nèi),靠視角的增大產(chǎn)生高聳感。大空間里4至8倍的視距仍會對山體有雄偉的印象,如果視距大于景物高度的10倍,這種印象就會消失。北海瓊?cè)A島山高32m,白塔也有大約30m高,使島的高度增加了1倍,即使由北岸的靜心齋一帶觀賞,也可滿足1 : 10的要求。從南岸看,視距比為1 :3.5,西北端看為1:7,使全園都在其控制之中。瓊?cè)A島的位置偏南靠近東岸,由各個角度都可得到

:不同的觀感,做到了“步步移”,“面面看”,產(chǎn)生了高遠感。山還應(yīng)當(dāng)使人感到平遠和深遠。“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林泉高致》)揚州平山堂取“遠山來此與堂平”之意,隔茫茫長江而望的金山、焦山俱都奔來眼底,是達到平遠效果的一例。深遠通常被認為是三遠之中最難以做到的圖1-2-1-8),它可使山體豐厚幽深。為了達到預(yù)想效果而又不至于開挖堆砌太多的土方,常使山趾相交形成幽谷,或在主山前設(shè)置小山創(chuàng)造前后層次。中山谷采用了前種手法,圖1-2-1-9左圖為其山陰面效果,右圖為后一種手法的示意??傊谥魃角岸嗖贾脤哟巍D1-2-1-10中的斜坡作一定的挖填處理,就能避免主山一覽無余地暴露在人們眼前,創(chuàng)造出峰回路轉(zhuǎn)的變化空間。




蘇東坡有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造成某種撲朔迷離的感覺使之具有一些“模糊”性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很多文學(xué)作品的含義也是難以確指的,從相關(guān)藝術(shù)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直露求真并非永遠是正確的。

濟南大明湖有人為了求得“一片大明”的效果將水生植物大量去除,結(jié)果使堤岸建筑無遮無擋俱呈人前,人工氣息十足。

今天索道纜車占據(jù)名山,因此引起發(fā)眾人爭議。反對者很重要的理由便是游人再難體會到山的雄險瑰奇。泰山“仰望南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矣”,“十八盤”驚險異?!昂笕艘娗叭寺牡住?/strong>。怪松蟲L勁,石壁接天。如乘纜車直達南天門,使人感到山如院墻,人似縷蟻,樹若草芥,崇敬之情蕩然無存。

奇石“斬云劍”位于山坡之上,當(dāng)云沿坡上升至此時,因海拔高而使氣溫降至水汽凝結(jié)點,飛云化作細雨灑落大地,此類景觀非近觀苦等不可知其妙處。阿爾卑斯山的車道上據(jù)說立有一面題有“慢慢走,欣賞啊!”字樣的告示牌;

發(fā)達國家年輕人熱衷于被稱為“危險的尊嚴”的運動—攀巖登山,在赤手空拳與山巖的較量中強壯體魄并體會山岳的美感。

在我國有人曾說:“貪游名山者,須耐仄路;貪食熊播者,須耐慢火;貪看月華者須耐深夜;貪看美人者,須耐梳頭。”在古代游歷山水有很大的風(fēng)險,人們尚知尋求苦中之樂,今天我們更不能為避辛勞而只圖走馬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