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地區(qū)的著名歷史景觀多是橋。因為城市都在山間,沿河流走勢而建,所以城市的形態(tài)就是河流的走向,最有名的景點往往是橋。朋友介紹,雅安最有名的西康時期遺跡,是彩虹大橋邊的題字。

在雅安,從西門汽車站下車,沿著青衣江向東走,能看到河面上的亭臺樓閣,那里就是廊橋——雅安著名的河上商業(yè)街。

從廊橋繼續(xù)沿河向東,能看到一座更高大的彩虹大橋。在橋的南岸石壁上,能看到題字“帶厲河山”。這句話出自《史記》,“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愛及苗裔”,意思是江山永固,國祚延綿。

不過,這座橋已不是當年那座老橋。原本的雅安大橋建于1944年,建成后劉文輝在橋頭題字“帶厲河山”,但老橋已在1954年拆除,只留下水下橋墩遺址。大橋邊一位老年清潔工回憶,原來的老橋是一座鐵索橋,他小時候走在上面,風一吹橋就晃,后來在原址旁建了新橋之后,老橋就逐漸廢棄,最后拆除了。

曾經的西康行政辦公區(qū)

從雅安大橋往南走,從張家山公園上山,快到山頂,能看到一座高大的石料建筑,典型的中西結合民國風格,乍看是一座學校。這里是曾經的雅安私立明德中學,是1922年由基督教浸禮會資助,由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施勉志創(chuàng)建的一所教會學校。共和國建立后,這所學校被人民政府接管,與其他幾所學校合并為雅安中學。2017年10月,這里被改造為西康博物館。

西康博物館。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注外,均由作者拍攝。

依然掛著“私立明德初級中學?!钡呐谱?/p>

我去的時候是上午,博物館內沒什么人參觀。大樓主體是三層磚石建筑,正門門廊非常高大,整體保留了老照片里的樣子,頂端的牌子依然寫著“私立明德初級中學?!?。但屋頂部分與老照片不符,大概是進行過修復,但沒有完全還原。博物館門前的院子里有一座塑像,是1937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犧牲的飛行員樂以琴,他曾在這所學校就讀。博物館內展品較少,以文獻類為主,主要集中于西康的歷史進程。我也看到了孫明經(編注:孫明經是一位攝影師和紀錄片導演,1939年,孫明經加入中英庚款川康科學考察團,進行地理人文考察,拍攝了8部影片。)的照片,但對西康本身復雜的歷史文化背景涉及并不多。

西康博物館周圍的山麓中,有一些散落的民國時期建筑。其中包括美國傳教士柯培得的故居,劉文輝在雅安期間曾住在這里。不過在維修中,無法參觀。從山上下來,往西繞到另一個山頭,從這一片到四川農業(yè)大學院內,是曾經西康省的行政辦公區(qū)。

山上的雅安氣象局院內,是曾經的西康省廣播電臺辦公樓,現(xiàn)在是氣象局的媒體通訊辦公地。走到氣象局大院深處,能看到一棟土黃色塔樓,是原來的西康省氣象監(jiān)測站。

山下的四川農業(yè)大學院內,有三棟灰白兩色的磚木建筑,分別是曾經的西康省政府、西康省財政廳和西康省教育廳。這三棟建筑都很樸素,比起旁邊現(xiàn)代化的學校教學樓和體育場,顯得很不起眼。西康省存續(xù)期間,行政財政支出很少。民國時期劉文輝一直奉行簡政原則,很多縣政府極其簡陋,在康定的原西康省政府更加簡單,如同舊式縣衙。1950年西康省會遷到雅安后,辦公條件有所改善,但建筑也很普通。

教堂與清真寺

從四川農業(yè)大學出來,沿著以前的政府主干道縣前街往西走,就是雅安市的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和清真寺。

雅安市基督教堂1916年由基督教浸信會修建,是當時雅安教區(qū)總堂,共和國建立后就停止了宗教活動,一直被雅安市織染廠占用,直到1999年歸還。但原教堂已損壞嚴重,2003年拆除重建。今天的教堂完全是新建筑。

相比之下,雅安天主教堂狀況稍好一些,這座教堂修建于1900年,由法國遠東傳教會主持修建,雖然也在2001年進行了重建,但外形還原更加美觀一些。

雅安天主教堂

這兩座教堂都比雅安清真寺保存得要好。雅安本地的穆斯林和康區(qū)穆斯林一樣,最早都是戍邊而來的軍人,在清朝道光年間修建了清真寺。原本是漢式廟宇建筑,經過多次改建后,變成現(xiàn)在這座普通的二層建筑,只是多了阿拉伯式拱頂。

從清真寺返回廊橋途中,路過雅安市中醫(yī)院,可以看到一個石頭牌坊。牌坊沉在地下一米多,外觀是紅褐色,雖然沒有找到文保牌子,但被圍欄保護得還好,這是過去的文廟欞星門。

孫明經在雅安拍攝期間,重點考察了雅安的工業(yè),其中詳細記述了制硝廠的生產狀況。制硝廠就設在文廟偏殿。因東部沿海的運輸線被切斷,大量物資從西部運輸,就需要修建公路,開路需要炸藥,制硝廠成為戰(zhàn)時雅安急速發(fā)展的工業(yè),雅安市博物館意外地好看。這里有豐富的東漢墓葬遺址,尤其出土的大型石獸,是難得的珍品。此外,在雅安市區(qū)東北角,還有著名的東漢時期的高頤墓闕,對比1939年孫明經拍下的照片,和當初一樣完好。

雅安市博物館的內景

高頤墓闕

第一個發(fā)現(xiàn)大熊貓的西方人

從雅安市出發(fā),要先坐兩個多小時大巴到寶興縣,換小車坐半個小時到蜂桶寨鄉(xiāng),再搭私車上山,半個小時到鄧池溝。在鄧池溝,有一座天主教圣母領報堂。當年這里的法國神父戴維是首次發(fā)現(xiàn)大熊貓并開始進行科學研究的西方人。

天主教圣母領報堂

保存完整的教堂

這座教堂保存得非常完好,還是當年的樣子。而且,其建筑風格比較罕見,是一個中式四合院,正門匾額也是典型中式,寫著“圣母領報堂”和“普地欽崇”。教堂主樓不在正房,而在側面廂房,三層穿斗木質結構,四周是石料墻裙。室內是典型的西式教堂建筑,由兩排八根柱子支撐起木質的圓拱天穹。

這座教堂于1839年由法國遠東教會修建,如今完全變成旅游景點。在教堂主樓以外的房間,主要展出的是戴維神父發(fā)現(xiàn)大熊貓的歷史。他童年就對自然科學有濃厚興趣,教會派遣他來華,就是受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委托,以傳教士身份,進行考察研究。

戴維神父1862年來到中國后,一直進行科學考察。他走了從內蒙古到福建的大半個中國。1865年,他在北京南郊考察期間,發(fā)現(xiàn)了皇家獵苑中的麋鹿。這種鹿當時在西方國家并無記錄。戴維弄到兩只麋鹿,制成標本送回了巴黎。

1869年,戴維在紅山頂下河谷一戶農家墻上發(fā)現(xiàn)了一張大熊貓皮。他意識到,這是一個未知的物種,之后在獵人幫助下,他捕捉到了一只活的大熊貓??上?,大熊貓沒能活太久。戴維把標本帶回了法國,現(xiàn)在這個大熊貓標本存放于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內。

今天戴維神父已成為中法友誼的代表人物之一。但當時外國傳教士進行的科學考察并不都是合法的,很多并未得到中國政府許可。還有一些人通過傳教特權進行非法的地理勘測和物種采樣。在戴維神父向西方告知大熊貓的存在之后,外國人針對大熊貓的盜獵活動也開始了。

接下來就要進入寧屬,也就是涼山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