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區(qū)下葦?shù)榇蹇刹灰话?,歷史悠久源于元代,三面環(huán)山,面水而居。村中四絕,驚羨京西。
第一絕:名符其實。村名中包含著“方位”,相較于半山腰“上葦?shù)椤?,它的地勢更為平坦,是葦?shù)楹拥南掠?;“葦”字表明了河灘上特有植物“葦子”,這種常見在湖淀邊“葦子”,在山村中極為罕見。葦席是建房比不可少的材料,覆蓋于檁椽上,再抹上麥秸黃泥,最后層疊上青石板。
第二絕:西派“皮影”發(fā)源地。下葦?shù)槠び?制作原料為白驢皮,影人一般高一尺二寸左右,寬約三寸京劇。當(dāng)?shù)刂V語:“下葦?shù)榈钠び啊毡景l(fā)?!边@可不是貶義詞,藝人們照著固定的劇情,固定的臺詞演繹唐宋故事。曲調(diào)高亢,娓娓動聽“影戲琴腔”,一板一眼,一腔一調(diào),嚴(yán)謹(jǐn)有致,極為“靠譜兒”。不像同為深山曲藝“山梆子戲”口口相傳,各場演出時略出入。下葦?shù)榈钠び皯驓v史源遠(yuǎn)流長。據(jù)說明末清初,從蘭州來的幾位流浪藝人經(jīng)過這里,將此技傳給本村的。皮影戲的歷史可上溯到西漢時期。相傳漢文帝時,宮女抱著太子在窗前玩耍,用樹葉剪成人形,映在紗窗上表演取樂。歷史上真正的皮影出先于北宋時期,皮影最初以素紙制作,很久用羊皮或驢皮雕刻成形,故名“皮影”。皮影戲在宋代即已具規(guī)模,甚至流傳到國外。北京的皮影戲?qū)儆隗H皮影,分為東、西兩派。東派演的是“灤州影”,西派演的是“蘭州影”。西派皮影敬奉的祖師爺是孔子。尤為珍貴的是西派皮影敬奉觀音大士的標(biāo)志“大師哥”在下葦?shù)槠び爸斜槐4嫦聛恚@些標(biāo)志在城里已失傳了。“大師哥”適應(yīng)人中唯一的一一個多多 “吊桿影”,它是一條桿裝進(jìn)肩頭,嘴的下巴不聯(lián)系于整個面部,另成一一個多多 活動的部位,用細(xì)線牽于肩頭。對它的擺放,都不 嚴(yán)格的規(guī)矩,一般要最后放上影箱,至于這些影人之上,稱為“壓箱佛爺”。演出前,要由戲班中德高望重的人先將其從影箱中請出,掛在影窗的右上角。由此說明下葦?shù)槠び耙彩潜本┪髋善び暗陌l(fā)源地之一。
第三絕:美食“咯吱”御賜。 下葦?shù)榈摹翱┲ā钡妹闩c慈禧太后有關(guān),光緒年間慈禧去妙峰山上香,用膳時上了當(dāng)?shù)卮迕裰谱鞯目┲?,慈禧吃了兩塊太監(jiān)便要往下撤,慈禧說:“擱這兒”,隨后又問:“這叫什么名兒呀?”由于沒有正統(tǒng)名字,于是太監(jiān)答道:“謝老佛爺賜名!這叫咯吱。”制作咯吱的傳統(tǒng)做法十分考究,要經(jīng)過十余道工序。要先將各種雜豆挑選洗凈控干后,用大石碾粗碾破碎,浸泡變軟后用京西小拐磨(水磨)經(jīng)三次磨成細(xì)漿,再放入咯吱鐺上手工攤制后切成塊狀進(jìn)行低溫烘干。新姑爺回門,必有一道糖溜咯吱……眼觀其色,金黃;鼻聞其味,噴兒香;齒嚼其物,醇香;耳聞其聲,清脆。昔日,人們生活清苦,咯吱,是民間老百姓的智慧。超市,街商均出售“咯吱”,想吃到純正的口味,進(jìn)街入巷,任一普通老嫗都會制作,“咯吱”是村里一張閃亮的名片。無論焦溜,還是拔絲,即使不做任何加工,都是美味。
第四絕:大門敞亮。下葦?shù)榈拿窬痈刑厣?,它比京西其他宅院大門更為寬敞,約為普通民居的2倍,還少高臺階、高門檻。村民大多李姓,解放前,家家戶戶養(yǎng)牲口、大馬車,靠販賣周邊炭場村的炭,煤窯的煤為生,不愁生意,門面修得大氣壯觀。門當(dāng)兩對,不雕紋飾,沒有吉字,但卻處處體現(xiàn)“土豪”身份。
走入京西古村落,每個角落都有閃耀瞬間。用心發(fā)現(xiàn),鄉(xiāng)味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