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文化底蘊與標志

塔石鄉(xiāng)風光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題八詠樓》(宋)李清照

(A)上山文化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知名考古學家蔣樂平先生在浦江縣浦陽江流域的一處河流沖積盆地中發(fā)現(xiàn)了上山遺址,經(jīng)從出土的石器分析確認具有收割加工水稻的功能,發(fā)現(xiàn)的夾炭陶片則羼(音顫)雜著稻殼。據(jù)“北大”碳14實驗室測定,稻殼距今已經(jīng)有11400至8600年的歷史。蔣先生認為“它們應該算是最早的糠”。200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等在上山遺址又找到了一?!叭f年米”。上山遺址位于錢塘江支流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zhèn)境內,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約八十件陶器,大多數(shù)器型為大口盆。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盤等。經(jīng)發(fā)掘證實,一萬年前當?shù)厝司蜁N水稻,并能用石磨棒和石磨盤磨稻谷脫殼。它將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三千年。浦江上山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更為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這種新穎的地域文化被命名為“上山文化”。

上山文化遺址

(B)永康學派和金華學派

永康學派是以南宋理學家陳亮為代表的學派。因陳亮公為今永康人氏,故名。又因學者稱其為龍川先生,故又稱“龍川學派”。永康學派與永嘉學派并稱為事功學派。首批二十個“浙江文化標識”之一的浙東學派即由“金華、永康和永嘉”三學派組成。永康學派反對性命之說,主張功利之學。與以朱熹為代表的性命之學相對立,主張“義利雙行,王霸并用”。倡言改革。“專言事功”,蔑視理學家的空談心性命理,認為“義利就在利欲中,故利體現(xiàn)了義,人欲體現(xiàn)了天理”。其功利思想,多少包含對“生民之利”的愿望,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意義。陳傅良(今溫州市瑞安籍)指出其學術思想特點是“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力圖使儒家學說切于實用,“開物成務”。一時從學者甚眾。主要人物還有倪樸、王自中、喻民獻、喻偘、喻南強、吳深等。

金華學派,也稱“婺學”,是宋元時期重要的儒家學派之一,代表人物是南宋哲學家呂祖謙。學派在當時思想界有較大影響,為浙東學派先聲之一。與永康學派和永嘉學派同為浙東學派重要組成部分。呂祖謙自幼承受家學教育,晚年創(chuàng)辦麗澤書院,“四方之士爭趨之”。時與朱熹、張拭(今四川省德陽市綿竹籍)、潘疇(金華籍)、陳傅良、陳亮為友,“博諸四方師友之所講,融洽無所偏滯”,遂形成具有自己特點的學派。

麗澤書院

學派特點是較多地帶有調和理學內部朱(熹)、陸(九淵)之間矛盾的折衷色彩,呂祖謙曾邀朱熹、陸九淵聚會于鵝湖(在今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討論學術,意欲調和雙方關于哲學思想的爭執(zhí)。實際上金華學派偏重于陸氏“心學”。主要代表人物除呂祖謙外,還有范浚(蘭溪籍)、唐仲友(今婺城籍)等。

(C)婺劇

作為首批“浙江文化標識”之一的婺劇是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金華戲”。以金華地區(qū)為中心,流行于金華、麗水、臨海、建德 、淳安以及贛東北玉山、上饒、貴溪、鄱陽、景德鎮(zhèn)等地。婺劇是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改今稱婺劇。明清以來,金華一帶是鹽、絲入贛和漆、瓷入浙的商業(yè)貿易地區(qū),加之物產(chǎn)豐饒,故歷來是各種戲曲爭勝斗奇之地。明中葉流行的義烏腔形成于金華府(治今浙江金華)。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亂彈腔,清中葉的徽戲,均曾在金華流行。婺劇代表性藝術家有江和義(蘭溪籍)、徐錫貴(婺城籍)、吳光煜(義烏籍)、周越桂(衢州龍游籍)、朱廣才(義烏籍)、朱元昊(東陽籍)、葉阿茍(衢州龍游籍)、施秀英(婺城籍)等。

婺劇《鐵靈關》劇照

(D)萬佛塔

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間的萬佛塔,是老金華城地標性建筑。原址位于金華市區(qū)塔下寺的山坡上,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筑,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音加夫)坐在蓮臺上,數(shù)以萬計,故稱“萬佛塔”。

萬佛塔

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都可見萬佛塔醒目的身影。由于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guī)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譽。萬佛塔被金華人吟喚了千百年,是三國吳大帝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據(jù)《永康地名志》載“相傳孫權之母曾到永康進香……”傳其母生前喜好四處出游,燒香求祈,并精通風水地理學。走遍吳越,惟有金華風水最好。又見北山連綿起伏,一條龍脈從大山延伸到婺江邊,即上浮橋頭(今仍稱青峰龍頭)。落脈最佳處為現(xiàn)東市街、石榴巷、八詠路、勝利南街范圍之內。石榴巷一帶的個個小山坡,就像蒸籠里的饅頭,此地稱“鳳凰孵蛋”。站在上浮橋看金華城,像一只船,萬佛塔像桅桿,而通濟橋就是跳板。從地形上看,北山一萬佛塔一金華府衙可以看作是舊金華城的中軸線??箲?zhàn)時期的1941年底,日寇偷襲珍珠港。次年春,盟軍為了報復日寇,出動大批轟炸機,夜襲日本東京。成功后,飛機原計劃在衢州機場降落。因此,日寇視杭州、衢州、金華為眼中釘。4月間發(fā)動“浙江戰(zhàn)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強渡錢塘,對金衢虎視眈眈。于是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竑(廣西玉林市容縣籍)、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顧祝同(江蘇省淮北市漣水籍)下令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籍,生于沈陽)“萬佛塔目標過大,易被日軍飛機轟炸,予以拆毀”。消息傳來,金華百姓群情激昂,一致要求王鐵漢手下留情。王鐵漢意圖拖延時間,盡量使古塔少受損失,戰(zhàn)后便于修復。但隨著日寇前鋒逼近金華,王鐵漢司令準備率部與日寇決一死戰(zhàn)時,上峰下令“不準抵抗,迅速往南撤離”。王鐵漢只得揮師南下。為了掩護部隊撤離,下令炸毀了部分城墻及通濟橋。日寇隨后侵占了金華,驅使民工拆塔,將拆下來的材料用作構筑炮臺等工事,留著三層當炮臺。2014年啟動復建。2019年12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

(E)八詠樓

位于金華市城區(qū)東南隅的金華地標性建筑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后改名元暢樓。系南朝齊隆昌元年(公元494年),東陽郡太守、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沈約(今湖州市德清籍)建造。竣工后沈約曾多次登樓賦詩,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有一首《登元暢樓》“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岑。中有凌風謝,回望川之陰。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淺深。水流本三派,臺高乃四臨。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中潯。云生嶺作黑,日下溪半陰。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并在此基礎上又增寫了八首詩歌,稱為《八詠》詩,是當時文壇上的杰作,傳為絕唱,故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元暢樓為八詠樓。北宋至道年間定今名。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擴建,將沈約的八詠詩勒于石碑。元代皇慶年間樓毀于火,碑亦不存。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造寶婪觀,八詠樓廢址建玉皇閣,后玉皇閣毀。萬歷年間復建八詠樓?,F(xiàn)存八詠樓為清嘉慶年間重建,1984年大修。

八詠樓(景一)

八詠樓坐北朝南,面臨婺江,樓高數(shù)丈,屹立于石砌臺基上,有石級百余?,F(xiàn)存建筑共四進,第一進為主體建筑,重檐樓閣,歇山屋頂,翼角起翹。依次為樓閣、前廳、二廳和樓屋。八詠樓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詩壇泰斗”艾青先生親筆為八詠樓題寫了樓額。

八詠樓在一千五百余年歷史中,與歷代文人名士和英雄豪杰密不可分。唐代嚴維(紹興籍),宋代的李清照、呂祖謙、謝翱,元代的趙孟頫(音撫)等詩人、書法家都曾慕名前來登臨題詠,留下很多詩文名篇。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重要將領胡大海、明代抗日英雄戚繼光、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等,都曾登上八詠樓檢閱所率部隊。明末兵部尚書朱大典,率兵與清軍激戰(zhàn)中,壯烈地犧牲在八詠樓,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跡。

南宋著名愛國女詞人李清照避難金華時,登八詠樓寫下的《題八詠樓》詩云“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詩歌充分表述了八詠樓的氣魄,金華重鎮(zhèn)的形勢和才女的愛國熾情,成為歷代題詠八詠樓的出類拔萃之作。

八詠樓(景二)

1939年,中共領袖周恩來到金華視察時,曾在八詠樓下的八詠灘頭召開過近千人的群眾大會,慷慨激昂地宣傳團結抗戰(zhàn)的方針。

婺城區(qū)著名人物(三)

呂祖謙,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字伯恭,世稱“東萊先生”。隆興元年(1163年)中進士,復中博學宏詞,任南外宗學教授。曾任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與朱熹、張栻齊名,被譽“東南三賢”、“鼎立為世師”,與唐仲友同為浙江學派中金華一支(金華學派)的主要人物。其學術思想和歷史研究方法影響了中國歷史上幾代人,是中國思想史上“座標式”的人物。其學主“明理躬行”,治經(jīng)史以致用,反對陰陽性命之說,開“浙東學派”之先聲。為文閎肆雄辯,筆鋒犀利。著有《春秋左氏傳說》、《東萊左氏博議》、《歷代制度詳談》、《東萊集》,編有《宋文鑒》等。呂公出身官宦世家,祖上為趙宋王朝世臣,有“累朝輔相”之稱。先后有呂蒙正、呂夷簡、呂公弼、呂公著、呂希哲等任宰相之職,封侯受爵。呂氏家族既是顯赫的宦官世家,也是知名的書香門第,具有深厚的家學傳統(tǒng)。正如清人所言“呂正獻公家登學案者七世十七人”。北宋亡后,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一次民族大遷移的高潮,不少北方豪族、官僚、知識分子隨著朝廷的南遷紛紛南下,呂祖謙曾祖“東萊郡侯”呂好問攜全家遷居金華,武義明招(山)勝景被呂氏家族所賞識。呂祖謙的曾祖父呂好問逝后葬于桂州(今廣西玉林一帶),后改葬于武義明招山。其間,呂祖謙、呂祖儉兄弟從居屋麗澤堂(今婺城區(qū)一覽亭)到明招山,為父母丁憂守墓。在明招山,呂祖謙一邊守制,一邊研學,一邊講學。其時,許多理學名士、儒官出入明招山,從學從游、交流講習、祭拜慰問的接踵而來。呂公將講學會友之所從麗澤堂也遷來明招,創(chuàng)辦麗澤書院,除講學會友外,還探討學術、交流思想。書院時與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江西的象山書院并稱“南宋四大書院”。

歷史上知名的“鵝湖之會”

呂祖謙曾為調和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二人的哲學觀點“會歸于一”,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今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籍)兄弟前來與朱熹(祖籍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生于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唔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地處今江西省上饒市鉛(音巖)山縣),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此為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呂公逝后葬于今武義縣白洋街道上陳村明招山麓。嫡傳弟子包括其弟呂祖儉共八十九人。呂公逝后書院由弟呂祖儉主持。

呂祖儉,南宋著名學者、官吏。從兄呂祖謙學,并協(xié)助講學麗澤書院。兄逝后并主持書院。淳熙八年(1181年)奉派監(jiān)明州倉,適遇呂祖謙卒,服兄喪一年而不赴任。后歷任衢州法曹、籍田令、司農簿、臺州通判,辦浙東賑務。慶元元年(1195年)任太府丞。逝后歸葬武義明招山祖塋,為呂氏墓群九墓之一。著作有《大愚集》。嘉熙二年(1238年)追贈朝奉郎、直秘閣,謚“忠”。

劉宗明(193年1—1951年)革命烈士。湯溪鎮(zhèn)上境村人,1949年8月入伍,1951年12月在永康縣犧牲,時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浙江金華軍分區(qū)警衛(wèi)營戰(zhàn)士。

金兆梓(1889年—1975年)近代著名教育家、語言學家、文史學家。清末金華飽學儒士金城第四子。十二歲應縣童子試,得案首,二十歲畢業(yè)于金華府中學堂,后畢業(yè)于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預科。1912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礦冶系。1915年因母病輟學回家,應聘為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校(今為金華一中)國文教員,1916年任校長。主持校政后,積極從事整頓、改革和發(fā)展。首先從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yǎng)良好校風人手,親臨教學第一線,研究改進措施,并擬訂各科記分標準及校規(guī)之研討和制度,當時七中校舍分為三處,金校長常挑燈夜巡。數(shù)年后,校風煥然一新,教學質量迅速提高,為后來金中教育教學居全省上游打下堅實基礎。后執(zhí)教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所編《國文法之研究》講義,為漢語語法最早論著之一。1922年到上海,入中華書局編輯所任文史編輯。編輯《新中學初級本國歷史》教科書和《新中學教科書初級本國歷史參考書》等。一年后考取外交部翻譯,任職海關。1929年,再進中華書局,任教科圖書部主任、編輯所副所長,負責編輯中小學、普通師范及南洋中小學的課本,并在抗日戰(zhàn)爭前,將這些教材逐步全部出齊。1937年“八一三”事變前后,在上海大夏大學兼教《中國通史》。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于1942年1月離滬回金華暫避。后在重慶中華書局,任《新中華》雜志社社長、總編輯。建國后,遷居蘇州。退休后當選為蘇州市人民代表,蘇州市副市長。1957年回滬,被中華書局復聘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主任。多次以特邀委員身份出席全國政協(xié)會議。1958年2月,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被聘為歷史組成員。1961年,任上海市文史館館長。曾主持編輯《新中華高中本國史》、《外國史》、《近代中國史》等課本,在語法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國文法之研究》、《實用國文修辭學》、《封邑邦國方辨》等。其中《國文法之研究》為漢語語法最早的論著。著作還有《芚廠治學類稿》、《國文法之研究》、《實用國文修辭學》等。

金兆梓先生

祝根興(1928年—1952年)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湯溪鎮(zhèn)后宅村人,1951年3月入伍,1952年10月在朝鮮犧牲,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35師偵察連班長。

俞孔堅,生于1963年。白龍橋鎮(zhèn)人。著名建筑設計家。1987年獲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系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五年。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任職于美國SWA集團。1998年擔任北京大學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出任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2010年出任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2016年4月20日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俞孔堅先生的城市和景觀設計作品遍布國內外,獲得過多項國際重要獎項,曾九度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師協(xié)會頒發(fā)的年度設計獎,其中兩次獲得年度杰出獎,三次蟬聯(lián)世界建筑節(jié)全球最佳景觀獎,三個設計獲國際建筑獎。還曾獲得ULI全球杰出獎、2011美國建筑獎和中國第十屆美展金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2021年5月29日,獲得“柯布共同福祉獎”。曾分別被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聯(lián)合授予“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被國務院僑辦授予“首屆華僑華人專業(yè)人士杰出創(chuàng)業(yè)獎?!?/p>

俞孔堅先生

施秀英,生于1927年。婺劇女表演藝術家。湯溪鎮(zhèn)施家村人。十歲入金華文化舞臺(徽班)學藝,由于聰明刻苦,三個月出紅臺,掛牌藝名“十歲紅”。方圓百里的戲迷們都親昵地叫她“田雞花旦”(人小,表演活絡機靈之意)。代表作《活捉三郎》。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在建德婺劇團當老師。

任祝寅,生于1978年。著名航空航天領域專家。雅畈鎮(zhèn)人。出身農家,自幼認真好學。1993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金華一中。1996年,后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大學畢業(yè)后,到國外繼續(xù)學習,被美國康奈爾大學錄取。在美期間,任祝寅攻讀了碩士、博士,還做了兩年博士后。他不僅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得到了長足進步,而且視野進一步開闊。畢業(yè)后在美工作期間,承擔了由美國能源部、自然科學基金、空軍研究部、普惠、GE等資助的有關湍流燃燒模型和數(shù)值模擬的多項科研課題,是全球兩大CFD公司燃燒模型技術顧問及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lián)合循環(huán)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顧問。2013年,任祝寅回國,成為清華大學教授?,F(xiàn)任清華大學燃燒能源中心、航空發(fā)動機研究院教授。

任祝寅先生

劉正彥,南宋初年軍事將領。父劉法,徽宗政和年間曾任熙河路經(jīng)略使,在金國入侵南宋之際,發(fā)動苗劉兵變,后被高宗寸磔(音哲)而死。由閣門祗候易文資至朝奉大夫,后以事責降。時王淵為御營都統(tǒng)制,劉正彥歸之。王淵因了解劉法,遂薦劉正彥于朝,復為武德大夫、濠州知州,擢為御營右軍副都統(tǒng)制,王淵分給其三千精兵。劉正彥以平丁進功,進武功大夫、威州刺史。建炎三年(1129年)劉正彥與苗傅(山西上黨,今長治籍)發(fā)動“苗劉兵變”。苗傅幕賓王世修伏兵城北橋下,等王淵退朝路過,即摔下馬,劉正彥以勾結宦官謀反的罪名當即將其斬首。苗、劉率兵迅速包圍行宮,一面分兵捕殺宦官康履、曾擇等,一面脅迫宋高宗傳位于三歲的皇子趙旉(音夫),改元明受,請隆佑太后(即元佑皇后)垂簾聽政,尊高宗為睿圣仁孝皇帝,居顯寧寺,改稱睿圣宮。苗傅升任御營使司都統(tǒng)制,劉正彥為副都統(tǒng)制。韓世忠、張浚等人率兵討伐,苗、劉聞訊,被迫同意高宗復位。后高宗還行宮復辟,與隆祐太后御前殿垂簾聽政,恢復建炎年號,趙旉被立為皇太子(數(shù)月后卒)。苗、劉出逃。經(jīng)浙西入閩,至浦城,劉正彥首先被韓世忠俘獲。苗傅棄軍變姓埋名匿于今福建建陽,被土豪唐標執(zhí)送韓世忠。將二人押解至建康(今南京),同磔(音哲)于市。

章巽(音遜。1914年—1994年)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出身于貧寒的知識分子家庭,兩歲失怙(音戶),幼年的知識教育主要得益于曾任多年小學校長與中學教師的母親。民國十三年(192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學。后續(xù)考入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學文理學院,半年后轉赴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就讀。1934年大學畢業(yè)后,歷任南開中學和天津、上海、香港、桂林各版《大公報》的編輯和編輯主任以及中華書局編輯、《新中華》雜志主編等職。1944年赴美國留學,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和紐約大學的研究院。1947年獲紐約大學文學碩士。回國后,在南京的中央大學(后改名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授。五十年代起,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是中亞史、中西交通史、海上交通史及民族史和歷史沿革地理等方面專家。在復旦大學長期講授中西交通史。與顧頡剛先生合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地圖出版社1955年),還編譯《世界歷史地圖》(上古、中古上、中古下三冊,大中國圖書局1952、1954、1955年)。1956年,著《我國古代的海上交通》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出版后受到廣泛歡迎,1960年蘇聯(lián)國家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俄文譯本,198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該書的增補、修訂版。1958年編譯的《中亞古國史》由中華書局出版,是研究中亞史的重要參考書。1980年以后,任碩士和博士生導師,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亞洲史和中外關系史方面的人才。1980年,經(jīng)過十年鉆研考證,出版了《古航海圖考釋》(海洋出版社)。該書將久已失傳的一份古代民間航海圖抄本重新公諸于世,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和好評。還整理校注了《大唐西域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和《法顯傳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利用大量資料,改正了兩書千余年來傳刻過程中的許多錯誤。若干主要學術論文輯集成《章巽文集》1986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還主編有《中國航??萍际贰罚êQ蟪霭嫔?991年版)和《辭海》中西交通史部分。

范淵,生于1975年。湯溪鎮(zhèn)人。優(yōu)秀企業(yè)家。杭州安恒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畢業(yè)于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系,獲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擁有十多年在國際著名安全公司的技術研發(fā)和項目管理經(jīng)驗,對在線安全、數(shù)據(jù)庫安全和審計,有深刻研究。由于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技術創(chuàng)新的成功實踐,成為第一個登上全球頂級安全大會BLACKHAT(黑帽子)進行演講的中國人。2012年12月加盟杭州師范大學。任職杭州師范大學教授。2015年度獲評“中國長三角十大杰出青商”和浙江軟件行業(yè)杰出企業(yè)家。2016年獲評第二屆浙江省“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并任職浙江省科協(xié)副主席。2018年為中國僑聯(lián)特聘專家。2020年獲全國“十佳科技追夢人”獎項。

范淵先生

“文化元素大金華,上山遺址隱林叢。萬佛塔下留史影,八詠樓內覓詩蹤”

“景觀人物大事件,美食特產(chǎn)全薈萃”。下期咱們接著聊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qū)。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下期再見!

(部分圖片下載自網(wǎng)絡,如原作者有異議,請聯(lián)系本文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