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qū)沿江大道上有一座觀音閣公園,這座公園因有一座600多年歷史的寺廟觀音閣而得名。觀音閣位于長江中的龍蟠磯上,又稱龍蟠磯寺,是萬里長江中唯一一座寺廟建筑,因此被世人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閣樓”。

觀音閣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閣

長江之中的觀音閣

凡是到過鄂州觀音閣的朋友無不為這座長江之中的寺廟建筑所折服,重檐飛楹、朱檻回廊的觀音閣不僅僅是一座寺廟建筑,更是一座有著典型的江南民間建筑特色的閣樓,不但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更具有高超的藝術(shù)價值。

令很多外地游客驚訝的是,這座長江之上的閣樓屹立于此已經(jīng)有六百多年的時光。經(jīng)過六百多年來無數(shù)次的洪水沖擊,但是觀音閣卻保留至今,成為鄂州悠久歷史的見證者之一。

觀音閣

觀音閣

觀音閣

觀音閣所在的鄂州古稱武昌,和現(xiàn)在的武漢市武昌區(qū)同名。事實上現(xiàn)在的武昌就是沿用的鄂州古稱“武昌”的名字。

據(jù)清乾隆年間《武昌縣志》記載,觀音閣位于龍蟠磯上,邑監(jiān)生周廷舉重修,并新建亭。到了清光緒年間的《武昌縣志》,對觀音閣的記載更加詳細:

龍蟠磯寺在縣龍蟠磯上,舊名觀音閣。元監(jiān)邑鐵山建。觀音閣在焉。亂石洞流,虛懸水際,艤舟而登者常有戒心焉,蓋奇觀也。國朝邑人周廷舉修,并建亭。同治三年,大學(xué)士官文重修……

清光緒年間《武昌縣志》中觀音閣位置圖

清乾隆年間《武昌縣志》中有關(guān)觀音閣的記載

清光緒年間《武昌縣志》中有關(guān)觀音閣的記載

在清乾隆年間《武昌縣志》所附的一篇明代萬歷年間周儒所寫的《觀音閣記》文章中對觀音閣的描寫更加詳細了:

大江自西徂東,武昌邑?fù)?jù)南,治東有黃土坡,坡下有巨石,磊落聯(lián)續(xù)直峙江心。矯若金龍,因名蟠龍。元監(jiān)邑鐵山壘石成臺,跨鱗鬣,上連石梁,梁間刻東方曼倩鑄像,降水勢,示過舟也……

明代周儒《觀音閣記》

事實上元代鐵山所建的龍蟠磯寺也只是重修,早在宋代時龍蟠磯上就已經(jīng)有了寺廟,歷代有興廢。元代鐵山重建龍蟠磯寺后,才有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觀音閣的前身。

觀音閣,觀音閣,隨水漲,隨水落。這首古老的民謠很多鄂州人都能吟唱,這也說明長江之中的觀音閣隨著長江水的漲落而呈現(xiàn)不同的狀態(tài),有時候人們可以看到觀音閣所在的龍蟠磯的狀態(tài),有時候人們只看到洪水中只露出閣樓頂?shù)挠^音閣。2020年7月,長江中下游洪水洪峰通過鄂州江段時,觀音閣的水位達到26.78米,逼近1998年最高水位27.23米和1954年最高水位27.65米。當(dāng)時的觀音閣只剩下屋頂以下半米露出水面,幾乎全部淹沒于長江水中。所以每年的汛期到來時,這座長江之中被洪水沖不走的建筑都會走紅網(wǎng)絡(luò),觀音閣也因此被網(wǎng)友戲稱為“閣堅強”。

觀音閣

觀音閣

觀音閣

據(jù)資料顯示,整個觀音閣長約24米,寬約10米,高約14米,全部用青磚條石壘砌而成,總面積約400余平方米。觀音閣是典型的木框架結(jié)構(gòu)亭閣式建筑,與長江中的龍蟠磯絕妙地融為一體。

觀音閣

觀音閣

觀音閣

自古以來觀音閣就是鄂州的一處名勝古跡,龍蟠曉渡也成為鄂州歷史上的美景之一。自明代以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來到過觀音閣,并且留下了很多有關(guān)歌詠觀音閣的詩篇,明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郭子章在《武昌觀音閣》中寫道:

卓錫江心古,樓閣曉露清。懶云依凈地,斜月下青城。

僧定棲禪寂,江流繞石鳴。煩囂雖未遠,沙渚暮煙輕。

觀音閣

觀音閣

觀音閣

明代著名詩人有一首《蟠龍石》,寫的也是龍蟠磯上的觀音閣:

柱石表江心,花宮傍太陰。天寒龍臥穩(wěn),云迥雁飛深。

棟宇飄明鏡,汀州隱梵音。諸天知不遠,昏黑下禪林。

觀音閣

觀音閣

觀音閣

一座充滿了神奇和神秘的觀音閣,固若金湯的守衛(wèi)鄂州600多年,在經(jīng)歷無數(shù)次洪水的洗禮后仍穩(wěn)穩(wěn)地屹立于長江水中,成為鄂州古城的一個歷史見證。2006年5月,觀音閣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鄂州三處“國?!眴挝恢?。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頭條號xiaoyao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