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作為一個定居于山城重慶的外地人,對于這座城市的認識可能不及本地人,但十年的城市生活,也讓自己對這座山水之城有了不一樣的了解。中梁山、縉云山的秀美,長江、嘉陵江的壯闊,彰顯了城市的獨特魅力,也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今天咱不說山水,單表重慶城第三步道,也即大家常說的山城巷步道。

山城步道主入口

山城步道簡介

步道,即大家平常走的路,因重慶城多山,地勢不平,爬坡上坎成常態(tài),也是重慶市民一種獨特的出行方式。但筆者認為,這至多還只能稱其為路,無關(guān)乎風景與文化,只有糅合了這些元素進去,才能謂之“步道”。

修建中的跨江大橋

在重慶,步道多與文化、健身聯(lián)系在一起,不光主要山峰建有登山步道,在繁華的都市里,步道也隨處可見。目前,重慶城人氣較旺的步道有第三步道、濱江步道、縉云山步道、南山黃葛古道等。

步道游客

山城步道應該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整個山城重慶所有步道的統(tǒng)稱。而今天帶大家走的山城步道,其實是重慶第三步道。該步道位于渝中區(qū)中興路234號,緊鄰渝中區(qū)人民檢察院,全長約1700米,從主入口沿途有石朝門、厚廬、體心堂、仁愛堂舊址、懸空棧道等建筑景觀。

山城巷步道導覽圖

開啟步道之旅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jié)束,新一輪的防控工作正嚴密實施。在景區(qū)的入口處,我們可以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有序組織大家排隊進行體溫檢測,并提示大家戴好口罩,注意個人防護措施。臨行時走得匆忙,忘記帶口罩出門,只好就近買了兩個。但店家可能存放過久,加之受潮原因,導致口罩有一股很大的發(fā)霉味道。

疫情防控體溫檢測

1、巴渝民居

進入步道后,周圍有許多老式的巴渝民居建筑,大多數(shù)為磚木混搭,很顯然經(jīng)過了翻新修建,但依然可以看出古風舊韻。這是一棟二層小樓,庭院非常干凈整潔,裝飾一新,給人一種清新之感。主人家為其取名“弄色花廚”,就可得知這應該是一家特色餐館。

弄色花廚

正值國慶佳節(jié),步道巷子里頭掛滿了國旗和漂亮的紅色燈籠,顯得格外喜慶。在這樣的步道中漫步,手撫摸著青灰色的磚墻,看看頗具年代感的小賣鋪子,聆聽著舊式的盒式卡帶音樂,讓人不得不羨慕如此悠閑的愜意生活呀。

山城小巷

一張八仙桌,多層式設計的洗臉盆架,還有那可折疊的竹制沙發(fā)躺椅……一切似乎離我們已經(jīng)有些久遠,但當它們再次進入視野時,油然而生的懷舊情結(jié)依舊無法阻擋。我們在感嘆時代變遷的同時,也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了祖國的日新月異的飛速發(fā)展,更多的普通百姓家庭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末民居內(nèi)部擺設

2、長樂永康石朝門

山城巷步道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明清時期。1900年,法國傳教士在坡上立桿點燈,為過往路人照明。夜晚,從遠處往這巷坡上看,家家戶戶,燈火如星星,又因地勢較高,似在天上,因此得名天燈巷、天燈街,直至1972年才更名為山城巷。

山城巷

長樂永康石朝門位于山城巷26號,通高4米,寬約2米,是一座清代石朝門。石朝門正上方刻有“長樂永康”四個字,為陰刻,寓意著“歡樂常在,健康永遠”,從中我們看到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寄予的熱切希望。

長樂永康石朝門

3、厚廬

抗戰(zhàn)時期,重慶作為抗戰(zhàn)大后方,大批要員、企業(yè)家、社會名流云集重慶,他們大肆新建或購買名宅改建公館、官邸,“厚廬”便是這樣一處宅邸。此宅系當時川軍劉湘下屬蘭文斌師長官邸,頗具上海石庫門建筑風格,現(xiàn)已被列入重慶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名錄。

厚廬

現(xiàn)存的“厚廬”建筑已經(jīng)過翻修,并還原了當時布局,成為了一處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房間有四,書屋、會議室、指揮室分區(qū)明確,內(nèi)設簡單。筆者倒是對這部老式電話機有了興趣,還親手試著撥了一下,手感非常好!

老式電話機

4、體心堂42號民居

厚廬再往上走,便來到了體心堂42號民居。該建筑坐西向東,為一樓一底磚木結(jié)構(gòu)。房屋大門呈八卦形態(tài),門楣、門窗雕花精美,屬于典型的南方傳統(tǒng)民居院落。據(jù)查,該房為劉湘副官長、美豐銀行創(chuàng)始股東之一周見三的私人房產(chǎn)。但在當時,體心堂卻承擔起給養(yǎng)孤老、收養(yǎng)棄嬰和無力自養(yǎng)的殘疾男女,兼辦濟米、施藥、施棺木以及臨時賑災的社會功用。

體心堂42號民居

5、懸空棧道

繼續(xù)往前走,我們便來到了懸空棧道。棧道外側(cè)是懸崖,雖說不是十分險峻,但也有幾分嚇人。內(nèi)側(cè)緊靠千年古城墻,墻上青草依依,這就是歷史歲月的厚度。憑欄遠眺,長江兩岸風光盡收眼底,對面南岸區(qū)的高樓大廈也成了我們眼中的風景,有一種“極目楚天舒”的愉悅之感。

懸空棧道

棧道前方有一處吊腳樓,純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屹立于巖石之上,經(jīng)受著風霜雨雪的經(jīng)年洗禮,講述著山城民居的特色故事。旁邊一棵高大的黃桷樹,枝繁葉茂,可為游客遮風避雨。

吊腳樓

6、重慶古城墻

在古代,城墻作為一種重要的戰(zhàn)事防御工事,幾乎是凡城必有城墻。重慶古城墻位于渝中區(qū),為山地防御性城墻,最早修筑時間可追溯至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后又經(jīng)歷過4次大規(guī)模修筑,從而形成的一段封閉式的古代建筑群。

重慶古城墻圖

根據(jù)《重慶母城“九開八閉”城門城墻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顯示,重慶母城原有城墻周長約8860余米。時至今日,我們僅能夠看到通遠門、東水門、太平門、人和門4座城門,殘存的城墻遺址總長約為3167.6米,文物保迫在眉睫。于是,古城墻在1992年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市級),2000年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省級),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城”九開八閉“十七門

若你有幸來到山城巷步道,建議不妨來感受一下城墻的厚度。殘存的城墻目前看起來也是破損嚴重,主要是由于自然風化、雨水侵蝕、微生物腐蝕及城市建設等多重因素導致??吹?jīng)]有,這是筆者拍到的一小段城墻,在郁郁蔥蔥的林木掩映下,還能清晰看到城墻的根基。

古城墻遺址

結(jié) 語

走完懸空棧道,接下來便是一段上坡步道,需要消耗點體力,兩旁再也看不到任何建筑,整個步道也就結(jié)束了。筆者也是第一次走這段步道,也不知道是否真正地走完了,反正是走到盡頭下來后就到了公路上。

登山步道

整體來說,這趟步道之旅讓自己對老重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光體驗了步道的小巷景致、人文風情,而且還知曉了重慶母城的城墻歷史,算得上是一次“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意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