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安徽美食,用舌尖攜手旅行;
嘗百城千味,用味蕾感受文化。
近日,
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
“安徽美食·百城千味”宣傳推廣活動
推選出千余道安徽招牌菜!
其中
長豐縣共有3道美食
成功入選省級和市級招牌菜名單
這幾道美食你都嘗過嗎?
來,
沒吃過的跟著小編一起
來過過眼癮!
吳山貢鵝
吳山貢鵝(又名行密貢鵝)起源于吳山鎮(zhèn),是我縣的傳統(tǒng)名菜,色澤清爽,香氣濃郁,味美醇厚,回味無窮。
此菜源于唐朝乾符年間。唐末五代十國期間,吳國的創(chuàng)立者楊行密攻廬州(今合肥)、戰(zhàn)廣陵、克淮南、伐江夏,后占有淮河以南、長江以東的三十余州地盤。天復二年,楊行密被唐昭宗封為吳王。他為官清廉,并以身作則,使屬下均能如此,人民安居樂業(yè),實屬難得。故鄉(xiāng)人民以當?shù)靥禺a(chǎn)鵝配美味佐料制成鹵鵝進貢,吳王食之大悅,謂將軍:行密自幼貧寒,不敢忘本,以此鹵鵝進餐,堪稱“貢品”。從此“吳山貢鵝”揚名天下。
吳山貢鵝肉質(zhì)較普通鵝細嫩,味美,燒、煮、燉、烤、腌食皆宜。鹵制的吳山貢鵝,鹵制方法獨特。傳其鹵制秘方傳自吳王王府御廚史氏的后代,迄今已逾千年歷史。
經(jīng)史氏秘方鹵制的吳山貢鵝,色清正,香濃郁,味道鮮美。歷史上若以活鵝上貢朝廷,需隨活鵝備足吳山當?shù)氐乃颓嗖荨?/p>
吳山貢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還由此衍生了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
吳山貢鵝來自合肥民間傳說《麗友橋》。相傳,隋唐年間,合肥白水壩附近有一戶人家,一個勤勞的白老漢帶著小孫女放鵝過日子,孫女白小玉非常漂亮,又是刺繡紡織的能手,邪惡的蟹仙一直想得到她!(小玉是七仙女中的白衣仙子,因為包辟織女被王母娘娘罰下界,開始蟹仙還有點顧忌。)
小玉每月要過石橋買石膽粉治療爺爺?shù)牟?,有一天她遇上來自云南美少年名醫(yī)段飛,他是慕名來拜會合肥千年道號元林元的,他治療好了小玉爺爺?shù)牟?,一家人充滿了對他的感激,愛情的火花也在小玉心里點燃。
但就在他倆結婚時,邪惡的蟹仙把毒藥放在杯子里,導致段飛失去記憶,對白小玉不理不睬,連招呼都不打,一個人回云南老家去了。
傷心的白小玉千里尋夫,從麗水走到麗江,終于找到段府,可段府上下惡語相加,悲痛欲絕的她只有回鄉(xiāng)在吳山隱居牧鵝。后來大白鵝幫助段飛恢復記憶,他痛恨自己的忘情,立即備上馬星夜不停趕往合肥,合肥肥東肥西不停的找呀找呀,最終,二人得以團聚。
后人還作了一副對聯(lián)“合肥肥東肥西肥東西,麗友麗江麗水麗江水”,贊美兩人的愛情。
莊墓圓子
莊墓圓子
圓子又叫大元寶,是中國許多地方過年必備的食品之一,因為形狀特殊,它也被賦予了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在合肥,似乎什么都可以成為做圓子的材料,有糯米圓子、掛面圓子、山芋圓子~但最負盛名的當屬莊墓圓子了。莊墓圓子歷史悠久、風味獨特,至今已有千年的傳承。
歷史悠久 風味獨特
莊墓圓子是我縣特產(chǎn)。主要在莊墓鎮(zhèn)一帶流行。莊墓圓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始由春秋楚莊王時莊墓人創(chuàng)制,時稱“莊王圓子”。圓子本是一道家常菜,莊墓人之所以能做出特色,主要緣于其對圓子品質(zhì)的理解,緣于其精致的配料及獨特的制作方式。
用料講究
吃過莊墓圓子都說
圓子質(zhì)軟不硬,甜滑潤喉,
用筷子夾起即使成橢圓或長條形,
也不會破碎。
然而你知道嗎?
這可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莊墓圓子是純手工制作的傳統(tǒng)特色菜,首先最特色的就是用面粉攤成的大餅要曬干切成小粒作為莊墓圓子的內(nèi)餡,它可以吸收高湯的營養(yǎng),使口感更好,又不會太油膩。
圓子的材料選用上等的五花肉、座子肉和精面。肉要新鮮,精面貴在精細,再配上等豬油和各類調(diào)料一起攪拌揉搓制成。特別值得稱贊的是,正宗的莊墓圓子一般用老母雞湯做輔料,保證口感特別鮮香爽口,讓人回味無窮。
做法獨特
保證莊墓圓子不破皮,韌勁和咬勁十足的法寶則在于圓子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滾綠豆粉。綠豆粉中含有的磷脂成分不僅能夠增進食欲作用,還可以保證口感,可謂一舉兩得。圓子做好后,放進煮沸的開水鍋里煮一下,用帶有小漏洞的“絲勺”撈上來放在白菜葉上冷卻,這樣一系列的工序完成之后,圓子即成型了。
吃莊墓圓子在蒸時更講究烹調(diào)工藝。水沸騰之后,把圓子輕放在鋪有紗布或千張的蒸籠上,蓋上鍋蓋,旺火燒二十分鐘左右,中間點一次井水,即可上桌。這樣,端上餐桌食用時,圓子質(zhì)軟不硬,甜滑潤喉,用筷子夾起即使成橢圓或長條形,也不會破碎,按照當?shù)厝藗兊恼f法是“夾起修長、放下渾圓、柔而不爛”這便是上等的莊墓圓子。
傳統(tǒng)習俗
在長豐的習俗中,吃圓子的場合是有講究的。生活中無論城鄉(xiāng)貴賤,但凡婚喪嫁娶、重大節(jié)日、款待貴客等大宴,必定得有圓子,否則便算不得正規(guī)的宴席,菜品的多寡反而位居其次,有“無圓不成宴”之說。席間吃圓子也有些講究,婚喪嫁娶的宴席上,是須等到主人或者等到新娘新郎來到宴席前說些感謝的話才可下筷,俗稱“謝客”,意思應該是主人借此菜表達自己對客人的敬意。
下塘燒餅
下塘燒餅
“吃燒餅,滿嘴香,一定要喝豬血湯?!薄案墒[老姜陳豬油,牛頭鍋制反手爐,面到筋時還要揉,快貼快鏟不滴油?!边@是流傳于長豐縣下塘鎮(zhèn)的兩句順口溜,講的就是當?shù)氐拿〕韵绿翢灐灒鳛閭鹘y(tǒng)小吃,到處都有,全國各地的做法和配料也不盡相同。而下塘燒餅,更是別具特色。2010年3月,下塘燒餅被收入市級非遺名錄。
下塘燒餅
來歷
據(jù)史書考證,
燒餅是由唐代盛極一時的“胡餅”
發(fā)展演變而來的,
用芝麻與面粉烙烤而成,
其中唐代長安輔興坊制作的較為出色。
《資治通鑒·玄宗》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咸陽集賢宮,無所果腹,任宰相的楊國忠去市場買來了胡餅呈獻。詩人白居易曾賦詩一首稱:“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strong>
下塘燒餅的做法與其他燒餅的做法不同,
說起來,
在當?shù)刂辽龠€流傳著三四個版本的故事呢。
下塘燒餅的故事
最早的一個是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時,曹軍伐吳,在合肥逍遙津被吳軍打得大敗,吳軍追擊曹軍一直到下塘地域。夜間曹軍又餓又累,但恐被吳軍發(fā)覺,不敢明火做飯,這時,一位軍師想出辦法,將行軍鍋倒扣,再找一些樹根在下點著,“打”出了又香又脆的燒餅,曹軍軍士飽餐一頓后,士氣大振,第二天一舉擊敗吳軍,取得大勝,從此下塘燒餅的工藝留傳下來。
郵票“威震逍遙津”
第二個版本的故事跟第一個有點類似,說的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壽州府一帶與元兵激戰(zhàn)后,夜間退守到下塘休整。軍中糧草困乏,只剩下面粉,在野外生火又容易被敵人發(fā)現(xiàn),于是,朱元璋命令士兵將行軍鍋倒置在地上,將面粉加水和成面粘上芝麻后,反手貼在鍋里,用木炭烤制,這樣既沒有煙,也沒有明火,敵人自然不會發(fā)現(xiàn)。將士們吃過燒餅,精力充沛,士氣大振。凌晨,突襲元軍大營大獲全勝。日后,朱元璋命令廚師在面中加入肉餡等制成各種芝麻燒餅犒勞三軍。從此,制作別致、風味獨特的下塘燒餅受到了廣泛歡迎。
朱元璋像
又有傳是與趙匡胤有關,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后,途經(jīng)下塘,老百姓獻上燒餅,趙匡胤吃后贊不絕口,而后名傳天下。
而根據(jù)《長豐縣志》(1986-2005)的記載,清朝咸豐年間,為鎮(zhèn)壓太平軍,曾國藩派兵駐扎下塘集。軍隊行軍打仗,急需干糧,燒餅成了首選。燒餅師傅們?yōu)榱硕酄幧猓娂娫跓灥呐淞虾涂局乒に嚿舷鹿し?,使燒餅逐漸成為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燒餅質(zhì)量雖然上去了,但常吃下塘燒餅的湘軍卻屢吃敗仗,人們便戲說湘軍“只顧吃燒餅,哪管戰(zhàn)事吃緊”。此語雖屬笑談,但下塘燒餅卻因此名聲大振。
曾國藩像
滿街飄來
燒餅香
下塘人不說做燒餅,而是說打,可能是因燒餅制作過程中,有一個拍打面團的過程。不過這些年,下塘人確實把燒餅打出去了,打進了合肥的大街小巷,也打向了全國各地。
走進下塘鎮(zhèn),到處都是打燒餅的,一天到晚都能買到燒餅。一到鎮(zhèn)上,就能聞到一股特有的燒餅香,道路兩側,零散的燒餅攤,多是夫妻二人組合,女的包餡,男的打餅貼餅,現(xiàn)做現(xiàn)賣。不斷有來往的車輛、行人停下來買餅,除了自己吃,外地人還要帶些回去給孩子、家人、親戚朋友們品嘗。
燒餅好壞
功夫全在和面上
燒餅好壞,功夫全在和面上。首先要選擇優(yōu)質(zhì)的面粉,加入老面頭、水和好。真正和面的時間也就十幾分鐘,但這十幾分鐘很重要,要放入適量的堿面,柔和不酸,面要揉得均勻到功,這些都要靠經(jīng)驗積累,燒餅的口味不同,差別也就在這。
打燒餅
其次就是肉餡的制作。肉餡的肉,也很有講究,要用細肉丁,不能用肉泥,要保證肉的新鮮和質(zhì)量。肉切好后,放上蔥、姜、鹽、少數(shù)辣椒,拌勻調(diào)和,就可使用了。此外,烘烤時要把握火候和時間,餅的外殼烤成金黃色為最佳,若外殼發(fā)白,則口感不脆。這樣一整套工序下來,才能保證肉香、面香,燒餅酥脆可口。
關于長豐美食
你還有什么想說的
趕快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吧!
來源:安徽省省文化和旅游廳、長豐縣融媒體中心綜合
編輯:薛戎 核稿:胡成村 陳忠
既然看了,就點個“在看”唄!